我国古代,将夏历的四月、五月、六月称作夏,即一年四季中的第二季。夏季是一年中气温最高、天气最热的季节,但也是万物生长的旺季。因此,人们对夏亦恨亦爱。人们对夏褒贬兼有,各执一词。仅从古人对夏的称谓上,即可窥其一斑。
三夏(古乐府《子夜四时歌·夏歌》:“情知三夏热,今日偏独甚。”);九夏,因夏季三个月,计九十天而得名(晋陶渊明《荣木》诗序:“日月推迁,已复九夏”);炎天(南朝宋文学家颜延之《夏夜呈从兄散骑车长沙》诗:“炎天方埃郁,暑宴阕尘粉”);朱夏(宋孔平仲《官松》诗;“中有清风发,能令朱夏寒”);昊天(《尔雅·释天》:“夏为昊天”)。
另外,夏又有清夏、炎节、炎序、朱明、长赢之称。只是过于生僻,世人很少使用。对于夏季的三个月份,因地域和习俗关系,叫法也有所不同。四月为孟夏。在南方因梅子成熟,而称梅月。在北方,因国槐开花,又称槐月。其他尚有早夏、初夏、新夏等不同名称。五月为仲夏。在阴雨连绵的江南,又称雨月;中原地区因石榴开花,则叫榴月。又因北方的麦子此时逐渐成熟,而称麦秋。另有蒲月、艾月等名称。六月为季夏,又称长夏。六月也称晚夏、伏月、暑月。在湖泽密布的江浙一带,因此时莲花盛开,而又叫荷月、莲月。夏的称谓虽多,不少都是一时一地之名,而真正经常使用的,也就炎夏、三夏、九夏、朱夏三四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