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2版:郑风
3  4  
PDF 版
大清相国
《自驾去西藏》
米沃什谈现代诗
古代的儿童诗
河神庙
金匮银楼
徐徐绽露
闲话幸福麻木症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闲话幸福麻木症
周广生
中原网  日期: 2007-06-19  来源: 郑州日报  
  人,在穷的时候,一个最大的愿望就是企盼能过上幸福的生活。然而,这时企盼的幸福标准是什么呢?说直了是非常简单的,就是能吃饱饭,不再挨饿,能穿上衣,不再挨冻,能住上房,不再遭雨淋。可是,在这些都满足了之后,是否都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呢?实际上就不那么简单了。因为有很多人,或许在刚吃饱了饭时是感到幸福的,或许在有了衣穿时是感到幸福的,或许是在有了住房时是感到幸福的。但是,这又是好景不长的。过不了多久,有些人不但没了幸福感,而且会比以前缺衣少食无房居住时的烦恼还要多,并为此患上了幸福麻木症,在幸福面前变得更加迟钝。何以至此?

  比如,有的人过去一贫如洗,后来生意做大了,挣钱多了,生活却过得越来越糟了。突出的表现是,吃饭常常没胃口,会友常常没心情,工作常常没劲头,赚了钱常常觉得没意思。因此,难怪那些先是受穷后来发家致富了的人,有的甚至走上了自杀的绝路。

  再比如,有的人过去经常徒步上下班,后来能骑上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或能买月票挤上公交车坐,就感到是人生莫大的幸福。可到后来口袋里钱多了,买了摩托车,又换了小轿车,咋也找不到过去骑自行车或挤公交车时的那种幸福的感觉。因为,他们不是嫌自己的小汽车不如别人的款式新或档次高,就是嫌上下班路上车太多,经常拥挤,或因为停车困难而伤透了心。

  还比如,有不少人过去是一家三代挤在一间或一间半的平房里,屋里放不下床,就搭双层铺,或睡大通铺,又是几家挤在一个小四合院子里,竟过得其乐融融,生活得有滋有味,大家和睦相处,互敬互爱。因为这和没房住时比就已经是觉得够幸福的了。而后来,平房扒了,四合院没了,四邻都住上了楼房,一家有了几套房,甚至有的住上了别墅,但与邻居间来往少了,在一套房居住的人也少了,这时并不感觉有什么幸福。相反,不是为住房朝向不好,就是为层次不理想而常常生气,甚至产生烦恼,不是埋怨邻居时常有响动影响自己休息发火,就是指责别人遗忘了自己,虽然两家住对门,就像隔座大山,互不来往,人情淡薄。

  为什么人们在缺衣少食住行不便的时候企盼幸福,而获得了这些幸福时又感受不到幸福,反而埋怨不止呢?这说明,人们对幸福的获取也是需要有一个度的,需要用心地去感悟,不是说多多益善的好。

  这里或许是个不恰当的比喻,人们获取幸福就像获取金钱一样,决不是获取金钱多的人就是最幸福的人。从物质生活上讲也是同理,并不是个人占有的物质财富越多,越高档,越昂贵,就越幸福。难怪西方社会的一位名人讲:“金钱是上帝抛给人类的一条狗,既可以逗人,也可以咬人。”

  这就给予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幸福也具有两重性。既有物质上的,又有精神上的。实践证明,物质上的幸福,不是最重要的;精神上的幸福,才是最珍贵的。因为,金钱可以让穷光蛋变成富翁,而拥有高官厚禄的富翁也能变成囚徒。

  所以,高尚而幸福的人,不是让金钱驾驭着自己,而是善于驾驭金钱,超脱世俗。

  概言之,幸福是没有指数标准答案的,只能是心灵上的感悟。每个人的幸福观不同,感悟也就不同。人的本性就是吃苦和奋斗,而且其乐无穷。因为,吃苦和奋斗本身就是幸福。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