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食盐包装袋,含有5厘钱回扣,就是这不起眼的回扣,温州一家包装厂摆平了浙江的众多盐务局,使13个盐务局局长、副局长落马,涉及10个县(市)区。引发了浙江盐业系统的地震,催生了浙江省盐业系统建国以来最大的腐败窝案。(6月17日《民主与法制时报》)
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案件。据检察机关分析,盐业系统长年管理多头、利益多元的格局造成行业的系统管理不顺,监管不力、失控,是导致盐业系统职务犯罪案件高发的重要原因。有的盐务局长一当就是15年,最长22年。
在我看来,垄断的权力与权力市场化是导致产生这种绝对腐败现象的根本原因。1998年,浙江省盐业系统开始推广食盐的彩色复合包装。而这时,手中掌握着可以决定业务分配的行政权力的盐务局局长,就成了企业们竞相“公关”的对象。于是乎,在温州市这一家包装厂的公关之下,垄断的权力最终伏首栽倒在企业的“金元”策略上。
权力监管无力,导致形同虚设的监管体系,最后的结果就会形成“权力市场化”的格局,产生腐败的“权力经济”链,掌权者通过对公共资源、公共权力的掌控与倒卖,实现了权力的商品化。回扣之下盐务局长防线先开始溃败,于是上行下效,拿回扣成了潜规则。
其实,又何止是盐业系统如此呢?只要是权力垄断、潜规则流行的行业,都是群体性腐败案件频发的重灾区。从郑筱萸腐败案件,再到而今浙江盐业十几个局座的倒下,都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再也不能容忍权力垄断化、市场化! 吴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