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大海,从落日开始。在防城——一个靠近越南的港口。
那是我参加的第一个航次。事实上,第一个航次自船从北海开往防城已经开始,但这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只有三个小时,新鲜感替代了所有想法,三个小时一晃就过去了。当船在防城港装好货,等待开航时间的到来。其他人都休息了,我却不能平静。便一个人登上驾驶楼顶。那个时候已学会了抽烟,我一个人抽着烟,坐在海风中。远处是大海,更远处还是大海。
那时是黄昏。不可能记错。船需等到晚上10点才开航,好在清晨时经过琼州海峡。
夕阳沿着船尾滑过。那些光亮,在这个时候显得很静穆。一些不知名的鸥鸟从头顶飞过,扔下一串哎哎尖叫,然后掠向远处。望着远去或者从远处飞近的鸥鸟,不一会便会有一些入神,便有一些发呆。不由自主,视线会随着那些鸥鸟飞行的轨迹通向虚无。很久之后才发现,原来自己什么也没有看到。于是会重新注意夕阳。
若干年后,我记录下了那时看到、现在记忆犹新的一幕:“那些光亮/直逼耳朵/静穆地燃烧”,“从一幅画/向另一幅画/继续着荒凉。”在大海中孤独地静坐,作为正要从事航海这种充满变数、不可预知航向职业的人不太可能不陷入一种难以言说、与惆怅紧密相连的心境中。
这样的心境,伴随着我好长一段航海的日子,现在想来其中似乎有些宿命的味道。惆怅、灰色,难道这就是大海给我定的调子吗?
而事实上,大海更多的是蓝色,就算在落日余晖中,大海也不改蓝的本质。那种蓝,在昏黄中充满光亮、通透和坚韧。而灰只是掩蔽在大海颜色中的一小部分。这一小部分就像是空气中的某一阵风。绝大时候我们忘记空气的存在,而风吹的时候,我们的脸和眉心会感觉到来自遥远的冷的冲击。这样的冲击远不比空气重要,但是会在我们的内心留下更久远的记忆。大海里的惆怅和灰,正是如此。
有些经历中的印象一经形成,便无法更改,在心里就像大榕树一样,外界风或者雨的吹打,甚至人为的扭曲和挪移,或许会让它有些许变化,但是它的根随着岁月的更迭不会有多大的改变,那些根会越长越深,直到树干枯了,它们仍会鲜活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