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一所百年老校,随着社会的变迁,昔日的辉煌如今已不复存在。为了保护这所百年老校,学校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革,期望能够从中自救。可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这场被称为在探索中的自救改革却被演绎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另类版本”。
风雨飘摇中的百年老校
“红公鸡上碾子”、“花媳妇扎辫子”、“盘盘坐握剪子”、“纸花花贴窗子”……
当这首豫西民谣被孩子们用剪刀生动形象地剪出豫西地区的风土人情时,李笑白老人激动了。他长叹一口气,微笑着说:“终于看到了希望,剪纸这门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终于能在娃娃们身上得到继承和发扬了。”
被誉为剪纸大师的李笑白,今年已是82岁高龄。可他依然承担起了洛阳市涧西区中州西路小学的剪纸辅导老师。
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为何要担任一所小学的辅导教师,这中间又有着怎么的情愫?
话还得从洛阳市中州西路小学说起。
据了解,这是一所饱经沧桑的百年老校, 不说它的私塾前身,仅正式成为公立完全小学,就在光绪皇帝执政时的百日维新时期。然而,人世沧桑,这所处于城区边缘的小学多年来却被人遗忘了。
昔日的辉煌不再,它现在却成了洛阳一所薄弱学校。土头灰脸的面貌在愈演愈烈择校风的狂摧下,如今仅存四百余学生。学校教师人心浮动,想尽一切办法要调离这里。短短几年间,就有二三十名教师从学校调出。教师的频繁更换,使每况愈下的办学局面雪上加霜,学校已跌至生死存亡关头。
百年老校的艰难自救
“这可是一所百年老校啊,绝不能让它在我们的手里消失。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进行保护。”这是刘伟敏校长在教师会议上多次说的一句话。
如何保护?剪纸!
2001年秋天,当地媒体刊登的一篇介绍民间剪纸艺术的文章给了刘伟敏一些启发。对,国家正在加强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剪纸恰恰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且剪纸简便可行,一把剪刀几张纸便可操作,这正符合学校及学生家庭经济窘迫的现状。
这时,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它给了学校开设课程的自主空间,要求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开发校本课程,办出自己的特色。是否可以尝试把剪纸纳入学校课程?如果把剪纸普及开来,或许就能成为校本课程,或许也能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说干就干。一场“剪纸项目进校园,剪纸课程进课堂”的交响乐章终于在这所百年老校里奏响。
传统文化复兴的另类版本
剪纸教学进课堂,需要专职的教师,张新建是学校首任剪纸教师。他对剪纸本也一无所知,当学校把工作交给他时,他尽管信心不足,仍接受下来。因此,当他接下承担学校剪纸教学工作任务后,阅读了大量有关剪纸方面的书籍,又多次自费到外地考察学习,很快成为剪纸教学的行家,很好地承担起剪纸教学工作。
一个人成为行家,远远不能适应整个学校的教学工作。学校要求全校教师人人都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剪纸技能。因此,凡进入该校的教师,都必须按照学校要求,和学生一样从头开始学剪纸。
在开展剪纸工作不久,从美术学院分来一位年轻女教师吕蓉,她承担学校的美术教学工作,但她同样要学习剪纸。她想,我一个美院毕业生,搞个小小的剪纸,还不是小菜一碟呀!有一次,学校举行公开课比赛,一个分到学校的年轻教师,求她帮助制作一幅《樱花姑娘》的剪纸作品,她漫不经心地一口答应下来,显得信心十足。谁知在她看来不屑一顾的剪纸,一连干了七八个小时,竟然未能完成自己的作品。她终于明白了剪纸看似简单实则不简单的道理。吕蓉把这幅失败之作装裱起来,悬挂于自己的案头,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学习这门技艺。边学边实践,几年下来,吕蓉也已成为学校教学剪纸的骨干教师。
经过这样的磨炼,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能手拿剪刀,像模像样地剪出一些图案来。教师们学会了剪纸,并且大都能和自己所从教的专业课结合起来。无论走进哪个课堂,不管是语文课、数学课、英语课、音乐课等,说不定就可以看到他们正借助剪纸艺术,使课堂充满情趣,学生的学习兴致也异常高涨。有了这样的一支教师队伍,剪纸进课堂工作总算依靠自己的力量打开了局面。
自2002年到如今。中州西路小学绝大部分学生都可以操起剪刀,熟练地剪出几幅蕴含着童真童趣的作品。他们曾在学校为学生举办过展览比赛等,也曾组织教师编写了自己的校本教材剪纸课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种说不清的困惑逐渐弥漫在他们心头。
剪纸在一个偏远小学里悄悄进行,学生找不到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作品连想参加一个上档次比赛的机会都没有。看着一幅幅稚嫩的剪纸作品,刘伟敏发了愁,一股厌倦、焦躁之情不知不觉笼罩了心头。在这样的迷惘中,学校决定布置一个剪纸展厅,向学生家长和辖区群众展示一下学生的剪纸成果,强化家长的认可度,召唤师生逐渐冷却的热情。
随着剪纸课堂的开展,学校又通过各种渠道,寻找到了剪纸专家和艺术家。洛阳师范学院美术系副教授、剪纸专家李滔,省政府首批命名的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剪纸专家张秀琴;洛阳市剪纸学会会长赵竟生等,前来学校进行授课辅导。
他们观看了校园内的师生剪纸作品,查阅了有关资料,并详细了解了学校几年来剪纸工作的历程,对剪纸教学工作进行了定位。他们认为:中州西路小学的剪纸工作经过五年的探索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不乏亮点,比如剪纸进课堂,当属全市、全省甚至全国首创,从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从娃娃抓起的意义上讲,可说是立下大功一件。他们介绍更多专家到学校参观,以扩大学校的影响和知名度,使社会认可学校所从事的工作。
经李滔牵线,其父亲全国著名剪纸大师李笑白先生也加入到了办学行列中,他义务承担起了该校名誉校长和义务辅导员的重任。
解读剪纸艺术
2007年1月8日,中州西路小学举行了“笑白剪纸艺术基地学校”、“洛阳市民间剪纸艺术研究中心基地学校”揭牌仪式。专家们连连用“不得了”和“了不得”称赞这一举动。“揭牌仪式”经新闻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中州西路小学把“剪纸引入课堂”的举措赢得了很多专家的支持。揭牌仪式当日,张新建老师被李笑白先生收为“关门弟子”,潜心学习他的“剪纸功力”。河南省公示的首批“民间文化传承人”张秀琴、洛阳市剪纸艺术学会会长赵竟生经常到学校给予老师、学生指点。
李滔说:“剪纸与儿童的天性非常吻合,是人们童年时期自然纯朴的一种艺术创造。小学生们的剪纸作品虽然稚嫩、笨拙,但很有个性和天性,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具有原创性的特点,而这正是当今高等艺术教育中所缺失的。条件允许时,我们要把孩子们的作品搬到大学里展出,相信大学生们会从中受到启发。”
河南省民间美术家协会主席倪宝诚对“剪纸进课堂”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像剪纸一样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逐渐衰老,很多人担心它们的传承问题。民间艺术的传承关键在于对儿童的教育。中州西路小学在此方面走在了前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刘伟敏校长向记者透露,学校新的功能教学楼落成后,将筹建豫西剪纸艺术博物馆,收集剪纸名家作品、民间优秀作品等,建立剪纸艺术家档案资料库和剪纸艺术音像资料库。此外,学校还将开设戏曲课,以“继承传统文化艺术”为一个中心,以“剪纸”和“戏曲”为两个基本点,充分利用民间的传统文化资源,传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