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学生放暑假,郑州市中小学校的体育场馆也紧锁大门“放假”了。由于缺少运动场所和设施,确保中小学生假期“每天锻炼一小时”成了奢望。
没有场地去哪儿锻炼?
今年5月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规定: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然而,假期中学生们的体育锻炼时间难以保障。
记者近日在郑州市紫荆山立交桥附近的中小学校采访时发现,由于学生放假后学校大门大多紧锁。许多学生尝试到学校打球都吃了“闭门羹”。
市民王明生有一个上初二的儿子,他无不担心地说:“孩子和一帮小伙伴平常喜欢踢足球,可是周围没有场所,我真担心孩子们假期闲得没事捣蛋、学坏。”
由于假期中无事可做,许多中小学生不是跑到网吧打游戏,就是在家没完没了地看电视。一名小学体育老师说:“由于很多学生假期缺少运动,加上在家整天“好吃好喝”,每个新学期开始都会出现新的‘小胖墩’。”
河南省体育局群体处的李处长说:“‘确保学生每天运动一小时’的规定对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以及体育课时有了硬性要求,但对于学生假期的体育运动没有明确说明,学校也就不管不问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近日在全国6大城市2500名中小学生中进行的调查显示,近四成的孩子因为没有合适的体育场所而影响运动。
学生争夺社会体育资源
记者在郑州市紫荆山公园内的老人健身园看到,一到下午凉快的时候,许多专供老年人运动的健身器材被许多中小学生占用,出现“老少争抢运动器材”的情况。
在郑州市五一公园附近的一个简易篮球场内,只有两个篮球架,每天下午都会聚集二三十个中学生和成年市民,由于篮球架少,只能分成几队轮流比赛。场地和篮球架都已经陈旧,篮球接触到篮板就会发出“哐啷啷”的声音。
与此同时,郑州在2005年承办全国第九届中学生运动会时,投资1.8亿元在9所学校新建的14座高规格体育场馆却大门紧锁,闲置不用。
同时,随着高校扩招,郑州新建的许多高校新校区逐渐郊区化,高校的体育场所也不再“平易近人”。
郑州大学新校区所在的大学城距离郑州市区有十多公里。家住郑州市紫荆山立交桥附近的牛冰说:“坐公交车就要一个半小时,要是没有抢到座位,站到场地都没有运动的力气了。”
教学资源成“摇钱树”?
去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确定北京、上海等7个城市为首批推行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公开开放的试点城市。各地也正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开放的模式。通过一年的实践可以看出,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公开开放存在诸多难题,比如场馆耗费、人员管理、责任认定等问题。
记者在郑州市的几所中小学了解到,暑假期间许多中小学校正在使用学校的教室、教学器材等公共资源承办各种暑期培训班赚钱,同为学校公共资源的学校体育场馆却不能免费或者收费开放。
记者还发现,许多学校的体育场馆虽然没有公开开放,但是也正在被有关系的人使用。记者在郑州市纬一路和紫荆山路的两所学校暗访门卫时发现,学校的篮球场可以使用,但是需要给门卫点“好处费”。
熟悉情况的市民王磊说:“你要是到学校打篮球,认识校长都不如认识门卫有用。”
各部门需同抓共管
《意见》中规定,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应免费或优惠向周边学校和学生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在课余和节假日应向学生开放。教育部随后也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有关部门和学校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使更多体育场馆设施假期向学生开放。
但目前看来,效果不太明显。河南省体育局在今年年初就提出要逐步开放体育场馆,但至今也没有落实。记者从河南省体育局获悉,今年已申报许昌市的10个学校作为试点对外开放体育场馆。
一名体育局的官员说:“学校体育场馆开放不开放主要看当地的领导和教育系统的领导积极性如何,因为学校的资源在他们手中,只有体育局一边吆喝不行。” 新华社郑州7月6日体育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