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4版:文娱新闻
3  4  
PDF 版
把桑派艺术传承下去
相声还要好好活下去
“快男”张杰:感谢娜娜需要勇气
《南京》 真实再现日军暴行
《中原大发现》探讨河南文化
《南京》: 反战而非仇日
沙雕艺术 “竞艳”青海湖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苗文华:
把桑派艺术传承下去

中原网  日期: 2007-07-09  来源: 郑州日报  
  ■本报记者 李 颖 文 唐 强 图

  7月9日,是豫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桑派艺术创始人桑振君逝世3周年纪念日,7月6日至8日,“桑派掌门人”苗文华首次率河北邯郸东风剧团回到故乡河南,在郑州3天的演出中,传统剧目《桃花庵》、现代剧目《江姐》,以及桑派经典剧目展演,让河南戏迷过足了瘾。昨日,记者在苗文华排练间歇采访了她。

  回忆恩师意切切

  “不回门不探亲,也要去看桑振君”、“搭上二亩地,也得看桑振君的戏”,这是对桑振君戏迷的真实写照。

  桑振君1928年生于河南,2004年7月9日在河北邯郸去世。桑振君14岁时就唱红了开封、周口、漯河、许昌等地,到了上世纪50年代前期,20岁出头的她已和豫剧大师陈素真、常香玉并称豫剧舞台的旦角“三鼎甲”;60年代中期,桑振君在舞台生涯的黄金期毅然退出,到邯郸从事豫剧教学和唱腔设计工作。苗文华就是她的关门弟子。

  听记者提起恩师,苗文华动容:“桑派艺术具有‘委婉细腻、珠圆玉润、韵乖字巧、百句不竭’的艺术特点,是豫剧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师傅留下了宝贵的桑派艺术,它的博大精深和唯美值得我们这些后辈为之奋斗终生。”

  表演细腻音质美

  正如豫剧表演艺术家王素君所说:“桑派艺术比较细发,声腔艺术丰富,继承了传统唱法,又吸收了姊妹艺术的优点,尤其是刻画人物比较细腻,唱词也比较讲究。”

  在郑州观众面前,苗文华和她的团队把桑派细腻、质朴、灵巧的表演技艺,桑派独特的声腔艺术和演唱风格充分呈现。

  67岁的戏迷申先生在观看演出后激动地说:“苗文华的音质太优美了,在桑派的原韵基础上,她又揉进了京剧、现代豫剧、河北梆子的一些唱腔,我感到这是她的最大优势。”

  的确,苗文华在河北省艺术学校邯郸豫剧班期间,既学演了传统剧目,又不囿于门派之见,陆续学习了常派、严派、王派、马派的经典剧目,加上豫剧皇后陈素真亲授《洛阳桥》《拾玉镯》,使她获益匪浅。尤其是桑振君在教学实践中把豫剧唱腔与严谨的京剧做派相融合,使得苗文华的表演吸收了很多京剧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唱腔特点和表演风格。

  演员和观众是一种心灵的互动,热情的观众会激发出演员更大的激情,在7日晚《江姐》的演出中,剧场突然停电近半小时,观众不仅没有走,反而争相抒发对桑派艺术的感受。苗文华感动之余,对郑州观众赞誉有加:“河南是豫剧的母体,观众欣赏水平和层次是其他地方不可比的。”

  当务之急是传承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桃花庵》和《江姐》这两台戏的乐队伴奏中大量融入了交响乐,采访中,苗文华多次对记者强调,这是为了赋予传统艺术以现代感,从而拉近戏曲这门古老艺术与现代年轻观众的距离。

  本着开放的原则,苗文华喜欢“拿来主义”——在现代戏《江姐》中甚至借鉴了西洋歌剧,并融合到对角色刻画、对人物的理解上。

  在戏剧艺术不景气的当下,苗文华抱定一个观念:改革不是摒弃传统,而是厚实的传统艺术如何借助现代的表达方式喷薄而出。

  身为邯郸东风剧团团长的苗文华还有很多头衔:河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但她最喜欢被称为桑派艺术传人。

  在她和一批桑派传人的努力下,桑派艺术已经成为邯郸的文化品牌,并且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在申报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文华说:“我们的当务之急是抓紧时间把各流派的精华保留、传承下来。豫剧事业不是一个人、一个团体可以完全撑起来的,需要大家团结协作。”

  “这次我带着河北的演员来河南演出,不仅是汇报成绩,更想借此搭起一条两省文化交流的桥梁。如果在河南发现愿意学习桑派艺术的好苗子,我们愿意带回剧团培养。”

  豫剧不管走到哪里都是姓豫,因为她的根在河南,回到河南这个戏曲大舞台,是为了让更多戏迷来检验我们对桑派艺术的继承成果,因为我相信,对老师最好的怀念就是把桑派艺术传承下去。

  ▲苗文华在郑演出豫剧《桃花庵》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