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5版:特别报道
3  4  
PDF 版
“最后一块阵地”上的困顿与坚守
两教师胁迫18女生卖身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最后一块阵地”上的困顿与坚守
——寻访中原大地上的民间传统艺术剧团
中原网  日期: 2007-07-11  来源: 郑州日报  
  农民剧团支撑着怀梆剧的一方艺术天地
  皮影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一口叙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这话说的是皮影戏。很多人儿时的记忆中大都存留着这样的场景:在激昂的鼓乐声中,民间艺人双手操纵着几根细竹棍,舞弄着小小的皮影人儿在白幕布上来来往往……

  如今,曾经活跃在中原大地上的皮影戏、怀梆剧、杠天神、二夹弦等传统民间艺术正逐步退出现代舞台,这些曾经火爆了千百年的传统民间艺术正处于消亡的边缘。

  今年6月5日至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豫考察时指出,河南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建设文化强省的条件,要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为全国创造新鲜经验。而要建设文化强省,保护和开发传统民间艺术显然是题中应有之意,那么,我省民间还有没有传统艺术表演剧团?这些民间剧团的生存状况如何?民间传统艺术团体的出路在哪里?围绕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一番寻访。

  

  民间传统艺术剧团寥若晨星

  

  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的皮影戏,是我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曾几何时,看皮影戏是农村常见的休闲方式,农民们非常喜爱这种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形式,又叫它“土电影”。自南宋起,皮影还传播到异国他乡,被电影史家誉为“电影的先驱”。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皮影戏名列其中。

  有道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2001年8月20日,32岁的日本早稻田大学女博士稻叶明子,千里迢迢来到桐柏县吴城镇下刺园村老艺人岳秀良家。面对慕名而来的异国的皮影爱好者,年近六旬的岳秀良用高超娴熟的技艺,为稻叶明子做了即兴表演。看着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皮影人物横刀立马、对阵厮杀,稻叶明子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回到日本后,她对皮影戏仍然念念不忘。在随后的来信中,她用不太熟练的汉字写道:“我到桐柏,想不到收获这么大!”

  应当说,稻叶明子是幸运的,如今,大多数中国人想看场皮影戏几乎已成了梦想,皮影戏正与现代人的生活越走越远,我省目前只有豫西的灵宝和豫南的桐柏、罗山等地,还有为数不多的乡村艺人在坚持演出,全省的民间传统艺术剧团可以说是寥若晨星。

  据了解,现在桐柏的皮影戏班子仅有4个,艺人全部是清一色的农民,他们亦农亦艺,农闲时外出演皮影,农忙时还要回家操持农活。岳秀良的皮影戏班子便是这样运作的,他的皮影戏班子共有5名艺人,每场演出大约三四个小时,收费100元。桐柏地处山区,农村文化娱乐生活比较单调,由于收费不多,山区群众有了喜事都喜欢请个皮影戏班子热热闹闹地唱上几天。

  如果说因为有了桐柏的这几个皮影戏班子,皮影还不至于显得太落寞的话,活跃在修武县五里源乡烈杠营村的农民剧团,则在延续着怀梆这一传统民间艺术。

  据剧团团长徐振功介绍,沁阳古称怀庆府,怀梆剧是明朝时产生于怀庆府的梆子戏,故称怀梆。在一方水土的滋养下,怀梆的唱腔念白全是方言土语,伴奏、身段具有粗犷、豪迈的特点,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曾经在豫西北和山西、河北、陕西等地广为流传,深受群众喜爱,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烈杠营村的怀梆剧团成立于民国年间,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剧团处于瘫痪状态,村民们十分怀念怀梆戏。

  前不久,在该村退休返村老干部的努力下,该村投资2万多元,购买了服装、道具等装备,重新组建了怀梆剧团。如今,在烈杠营村随处可见茶余饭后“亮嗓”的人,到了晚上,人们热火朝天地排练节目,大家既是演员又是观众,唱戏品戏,其乐融融。

  

  传统民间艺术为何陷入困顿

  

  近年来,民间艺术日趋衰落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曾经深受群众欢迎的传统民间艺术为什么会陷入困顿呢?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受现代娱乐方式多元化的冲击、资金短缺、人才青黄不接、演出市场萎缩,是造成传统民间艺术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的主要原因。群众形象地描述说,传统民间艺术已处于“缺氧”状态。

  “杠天神”是民国时期流传在新蔡、正阳的一个地方剧种,曾在驻马店和安徽相邻农村广为传唱。如今,人们的文化娱乐方式丰富了,“杠天神”的吸引力日益削弱,“杠天神”民间戏班也解散了。新蔡县佛阁寺乡吴岗村67岁的“杠天神”艺人吴根荣只是在没事时,随口哼唱几句,问及“杠天神”为何受冷落,吴根荣老人说:“电视剧恁好看,谁还听这个?”

  由于市场萎缩,艺人的收入十分微薄,桐柏县岳秀良的戏班子一年唱下来,每个人仅有三四千块钱的收入。因为学皮影远不如出外打工挣钱多,连岳秀良的儿女也不愿学皮影戏。生存空间变小,唯恐别人争饭吃的狭隘思想,也使皮影艺人不愿带徒弟。随着时光流逝,老艺人们相继去世,新的传人越来越少,培养新人已经成为传统民间艺术面临的迫在眉睫的问题。

  提起因其行腔尾音高扬而得名的扬高戏,在陕县、灵宝等地,上至耄耋老者,下至少年儿童,几乎无人不知。扬高戏在最辉煌的时候,曾经与秦腔、蒲剧同场竞争,一度被奉为“神戏”。清光绪年间,扬高戏红遍豫西、晋南,有时看戏的人甚至把台子都挤塌了。

  现在,扬高戏的境况却是独木难支。因为后继乏人,演员都是业余的,陕县峪里村的扬高戏剧团已经多年没有演出了。剧团的演员最大的78岁,平均57岁,团长李超伦老人感慨地说:“我们唱戏全是尽义务,有时还要自己贴油彩钱。因为人手少,要演戏缺了谁都唱不成!平时演员家里都有事,有时演一场戏,连个跑龙套的都不好找,要给人说好话儿,人家才愿意来。”

  对于扬高戏的未来,李超伦老人忧虑地说:村里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唱,只有几个老艺人还在撑着门面,如果哪一天他们不行了,扬高戏就要失传了。

  

  坚守“最后一块阵地”

  

  虽然传统民间艺术的境况不容乐观,但也不乏坚守者,罗山县周党镇35岁的皮影艺人李世宏,就是一位年轻的皮影艺术坚守者,他已经与皮影戏相伴了20年。

  李世宏是这个群体中为数不多的年轻人,他从小就喜欢皮影戏,几十年痴情不改。在李世宏的少年时代,村子里谁有了喜事,都喜欢请皮影戏班子来演出,这使得李世宏小小年纪就与皮影戏结缘。12岁那年,为了看皮影戏,已经是初中生的李世宏经常逃学,他被白幕布上那些跳动的皮影人儿迷住了,常常忘记了上课的时间。

  李世宏初中毕业时刚满15岁,酷爱皮影戏的他决定拜师学艺。听说罗山县周党镇龙镇村有位60多岁的老先生对皮影戏比较精通,他便找到了那位老先生,一门心思要拜师。在他的再三恳求下,老先生终于答应收他为徒。几十年过去了,李世宏不但掌握了皮影戏的制作和演唱等技艺,还学会了吹奏乐器,成了豫南皮影戏曲界有名的全能技艺继承者。

  20岁那年,李世宏成立了自己的民间皮影剧团,常年坚持演出。李世宏惊喜地发现,他并不是“独行侠”,不少像他一样年龄的年轻人也很喜欢这种民间艺术,时间长了,李世宏更加坚定了投身皮影艺术的决心。

  “走这条路,我觉得挺适合自己的,这么多年来,虽然吃过不少苦,但我仍然觉得很快乐!”李世宏笑着说,在皮影戏日渐消亡的情况下,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远,他愿意坚守最后一块阵地!

  和执著的李世宏一样,著名二夹弦表演艺术家田爱云也在痴情地坚守着二夹弦的一方艺术天地。

  二夹弦是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戏剧种之一,它将胡琴的四根弦每两根夹一束马尾进行拉奏,故称“二夹弦”,其曲调吸收了黄河船歌、渔民号子、打夯号子、民歌小调及花鼓、琴书等变化而成,生活气息浓郁,富有喜剧色彩。说起二夹弦昔日的辉煌,田爱云脸上写满了自豪——二夹弦曾经风靡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很多省市,其最火爆的时候,开封二夹弦剧团曾连续演出130场,场场爆满,从清晨6点到夜里12点,演员一天要演6场,根本顾不上卸妆。每到一处,排队购票的队伍绵延一条街,群众夹道欢迎。

  像大多数传统民间艺术一样,上个世纪末戏曲不景气的时候,二夹弦在艺术舞台上逐渐沉寂了。2002年春节,田爱云到河南电视台录制春节晚会节目,听到久违的二夹弦唱腔,观众表现出的极度兴奋,使12岁就开始学戏、与二夹弦结下了不解之缘的田爱云心中的激情又燃烧起来,她觉得二夹弦不能就这样消失了!

  为了抢救这一濒危剧种,2004年6月,田爱云放弃退休后的安逸生活,说服家人卖掉了自己家的房子,又经过多方贷款、借债,创办了二夹弦戏校,组建了国内唯一的一家二夹弦实验剧团,苦苦支撑着这一艺术之花常开不败。

  

  传统民间艺术的

  出路在哪里

  

  毋庸置疑,社会越是发展,大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就越是迫切。一面是民间艺术正岌岌可危,而另一面,人们在心灵深处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呼唤也越来越强烈。

  这一点,从互联网上人们对传统民间艺术日益高涨的呼声中就可以看出来。网友黎明留言说:记得小时候,乡下舞台上的皮影人的唱念做打,我们都看得聚精会神,觉得很好玩,看皮影戏是我们当时最快乐的记忆,可惜现在却看不到了,我非常怀念皮影戏!网友清荷留言说:我从小就是听着乡间的怀梆戏的曲调长大的,愿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能够继续发扬光大。

  既然有这么多人喜欢,说明民间艺术还是有市场的,那么,民间传统艺术团体的出路在哪里呢?一些网友热情地出谋划策,认为河南是文化大省,只要面向市场,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做到老少皆宜,传统民间艺术就决不会青黄不接!

  走市场化之路,被业内外人士认为是民间艺术的发展方向和出路所在,省委书记徐光春一针见血地指出,再也不能让祖先留下的宝贝无人问津了,文化单位必须“调头转向”,变面向政府、面向奖台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

  眼下,一些外省的民间艺术团体已经开始了市场化的探索。甘肃环县民间皮影艺术团先后走出国门,到罗马、威尼斯、米兰、佛罗伦萨等地演出,被海外媒体誉为“东方魔术般的艺术团”。由北京孙明强影视公司与河北唐山皮影剧团联合摄制的首部皮影电影不久前关机,该片被韩国片商以100万人民币买走,取得了可观的市场效益。

  我省一些地方也不甘落后,灵宝市尹庄镇西车村努力将皮影艺术打造成为该村一大特色文化产业,村里的剧团还多次应邀赴法国、奥地利演出,受到国外的关注和认可。

  灵宝道情皮影是清代中叶由民间艺人将宣扬道教经义的道情戏与皮影相结合而形成的灵宝特有的一个剧种。改革开放后,西车村大力发展这一特色民间文化,扶持该村的道情皮影艺术团常年演出,以道情皮影为依托,该村从事特色文化产业的农民达300余人,年人均特色文化产业纯收入达3000余元,西车道情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备案扶持,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为了把西车村的道情皮影特色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日前,该村又制订出新的五年发展规划:成立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心和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公司;成立特色文化产业研讨班,从理论上对道情皮影戏进行研究挖掘;还要成立道情皮影戏雕刻组、装裱组、绘画组、演唱组等,形成系列特色文化产业链条,同时申报进京演出,为奥运增光添彩。

  本报记者 余英茂 文/图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