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许多真理一样,身体和锻炼的重要性在实践的层面上遭到了有意无意的忽略:我们总是太忙、太累,总是有无数看起来更急迫的要事甚至琐事需要优先处置,像锻炼这种一辈子的事情,“总还有时间的,先推一推吧。”
所以我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小胖墩,街头的眼镜店越开越多、越开越大、越开越漂亮;我们也常听到某某中年猝死的消息,虽然这个某某生活的一切方面都比他那长寿的先人要优越得多;当计划外出旅游的时候,一段小小的跋涉、些微的辛苦就足以构成巨大的障碍——不是我们不能吃苦,而是这副身体确实吃不得苦了。
成年人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自己的生活,除了军人警察运动员,这世界上的其他人不会被逼着锻炼身体,当然因缺乏锻炼而引起的一切后果也都必须由自己承担。但是这世界上还有一类人,他们不能为自己的行为负全责,所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了通知: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往大里说,这是关乎民族前途和未来的大事;往小里说,这规定也能帮助每一个孩子和他们的家人。但是回想起来,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口号,到不许占用体育课时的三令五申,再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这一脉相承的思路和越来越硬性的规定,其实更多反映出的是一种无奈——中国学生体质近年来的下滑趋势并未得到根本上的扭转。
“每天锻炼一小时”,经过试点证明,不难做到且效果很好,但是距离规定出台仅仅两个月的现在,看起来遇到了不小的麻烦。
日前本报刊发了新华社记者的一篇调查,文章指出:随着假期的到来,中小学生失去了锻炼的场所。在长达两个月的暑假中,绝大多数中小学生恐怕无法完成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指标。我们知道,锻炼是件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如果未来每年两次大假都如现在一般的话,那么即便其他时间能够做到“每天一小时”,总体效果也得打上一个大大的折扣。
假期一到、学生回家、大门落锁,这都是多少年的老规矩了,学校看来没有做错什么。但是仔细想想却又不对:学校放假的初衷乃是给学生一段放松的时间,而不是给教职工的福利。学生放假了不需要老师,那么老师可以跟着放假,不需要教室了,那么教室可以上锁,但是学生仍然需要操场需要锻炼,学校怎么可以把大门锁起来呢?
再从资源的角度看:中国城市现在普遍缺乏体育场地和设施,而现有的体育资源大部分都在学校中——政府体育部门和社会体育机构所拥有的并不多,并且其中大部分还得为竞技体育服务。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一年中有1/4的时间让场地闲置着,难道不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吗?须知这些场地和设施是用纳税人的钱搞起来的,谁有权力让它们空着?
7月初的时候,郑州市体育局出台一个政策:在暑假期间,把下属的9个体育场地和机构向学生们开放。在不影响竞赛和训练任务的情况下,体育局能拿出这么多东西已经相当不容易了,但是对于全市几十万中小学生来说,体育局的这些场地和设施只能说是杯水车薪,可是学校的大门紧锁着,有什么办法呢?
学校有学校的难处,但是真有那么难吗?怕出安全问题就严格管理,担心设施场地损耗那就干脆收点费用——国家花了那么多钱给你们修了这些场地设施,哪怕是吃力不讨好,也不能把学生锁在门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