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近日,洞庭湖区恣肆猖獗的老鼠受到广泛关注。数以亿计的东方田鼠,因为洞庭湖水位上升,部分向环湖大堤内大举“侵犯”。目前,湖南各级政府正在组织大量人力、物力阻击老鼠,目前鼠患基本得到控制。但洞庭湖“人鼠大战”究竟要持续多久,尚待观察。
老鼠铺天盖地成群而来
岳阳县鹿角镇滨湖村是鼠灾最严重的村庄之一。“洞庭湖涨水时,老鼠铺天盖地,成群而来……”一位村民告诉记者。记者看到,这个遭受老鼠侵袭的地区沙洲土质松软,鼠洞密密麻麻。洞里不时跑出几只老鼠,肆无忌惮。它们似乎已习惯了村民们的火烧、驱打、水灌、投毒,凭借数量优势,“巩固”并不断扩大新的领地。
“老鼠吃光了一切。”村支书徐红兵告诉记者,在今年的鼠灾中,全村损失上百万元。他带记者来到一处花生地只见满地乱跑的东方田鼠已经将花生秧苗啃食干净,只剩一片黄土。记者来到滨湖村洞庭湖边,这里的田鼠几乎覆盖了整个沿湖区域,到处是老鼠洞,一脚踩下去,除了老鼠尸体就是乱跑的老鼠。空气中弥漫着死鼠腐臭的气息。
村民们说:在这个村庄,类似的鼠灾已经持续了十余年!
位于洞庭湖畔的益阳市一些湖区乡镇,组织群众沿洞庭湖大地筑起了一道“防鼠子堤”,堤下还开挖了30厘米至60厘米深的“防鼠沟”。但来自湖中的老鼠成群结队,一些“防鼠沟”很快被填满,“防鼠子堤”下,形成了一条触目惊心的“黑色鼠带”。
专家预测说,由于长江上游和洞庭湖流域未来仍有可能发生较大洪水,鼠灾可能还有反复。
洞庭湖变成“田鼠乐园”
长期从事洞庭湖湿地保护的有关专家说,洞庭湖区因生态破坏以及生物多样性变化,致使田鼠数量剧增。今年夏季汛期来时,洪水灌进鼠洞,田鼠被迫翻越堤坝,进入农田,从而形成暴发式的鼠患。
人类活动对洞庭湖湿地的破坏是鼠灾暴发的深层原因。
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王勇等专家说,“围湖造田”和“筑堤灭螺”,人为改变湖区生态环境,快则3至4年就使东方田鼠为害上升,迟则8至10年致灾。从上世纪70年代起,危害明显加重,1978年开始不时暴发成灾。
专家分析说,人类围湖加速了洞庭湖泥沙淤塞,沼泽植被扩展为东方田鼠种群提供更多更大的繁殖空间。在环境变化前,栖息在远处湖滩的东方田鼠在洪水来临时大部淹死,但围湖后堤内进水受阻,有些堤坝修造后因倒塌而废弃,被围部分既能进水形成沼泽,来水又不猛不大,洞庭湖区逐渐变成鼠类的“天堂”。目前,洞庭湖泥沙淤积迅速。这种沧桑之变使老鼠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蛇与鼬等老鼠天敌在湖滩被滥捕殆尽,老鼠自此称霸湖洲。
专家建议科学应对鼠灾
针对鼠灾愈演愈烈的趋势,专家建设洞庭湖应修建防鼠墙,同时保护老鼠天敌。目前,最有效治理东方田鼠危害的方法是利用防鼠墙阻断老鼠汛期进入农田造成危害,修建防鼠墙并修复被损防鼠墙。严禁在湖滩捕捉蛇和鼬等老鼠天敌。
储备杀鼠剂和防控害鼠的物资也是必要的。汛期东方田鼠迁移到大堤附近时,组织投放灭鼠毒饵毒杀。东方田鼠的防治时间一般在洪水来临前进行。
专家们还指出,大堤附近死亡及捕获的老鼠应及时深埋、焚烧,并对死鼠集中的大堤附近进行消毒处理,否则容易造成疾病流行。
据新华社长沙7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