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嚣纷扰 幽静难寻
丽江大研古镇已经有800年的历史,沿着青色石板路向着镇子中心走去,街道两边原先安静整洁的民宅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栉比、游人如织的商铺和酒吧,青砖老瓦淹没在喧闹的叫卖声和游客的喧嚣中。
古城中心街道的店铺里,身穿纳西族民族特色服装的小姑娘卖力地做着推销。五一街是酒吧一条街,古典风格的老宅、大红灯笼和流淌的小溪勾勒出依旧古朴怀旧的风格轮廓。然而,当夜幕降临时,这里便成了流行音乐的海洋,负责拉歌的大姑娘、小伙子们站在自家门前放开嗓门招揽生意,音乐的声响和人们的喧闹直到几公里外都可以听到。
根据测量,丽江古城中心区的噪声甚至超过了商业区的标准。古城管理部门经常接到对噪音干扰的投诉,而有些原本住在附近的居民因为不能忍受高强度噪音的干扰,几年前就已经搬出古城了。
许多游客在接受采访时都认为酒吧的存在与古城的环境不相协调,对酒吧里流行音乐带来的嘈杂吵闹尤其不满。来自北京的一位游客说:“来到这里多少让我感觉有些失望。原本希望找到一个地方安静地放松自己,没想到这里一样逃不脱喧闹媚俗的风格。”
民宅易主 古风不再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丽江古城共接待了460.9万人次海内外游客,同比增长13.82%。随着丽江旅游业的开发,商业化的经营模式为丽江带来了更多的游客和商业机会,同时,也付出了高额的文化成本。
古城里原来居住着6000多户纳西族居民,当地旅游业发展起来后,主要街道上的1600多家户主纷纷开起了店铺和客栈。政府部门统计,这其中70%以上都是外来人口在经营。
“我家的房子租给了上海的一个老板,他要在那里开客栈,一年给我们租金5万元,租10年,我们家原本就在城里有房子,所以去年就搬到城里去了。”今年20岁,在丽江土生土长的和丽宝说。
这样的现象在丽江并不少见。在古镇的小巷里,随处可见写有房屋“出租”“转让”字样的广告,有些房屋已经几次易主。
据了解,丽江老宅大多数是土木结构,房屋的框架完全是由16根柱子支撑,最怕受到外力的冲击或者水的侵蚀。“有些经营者把二楼的房间改造成标准间,也就是带独立卫浴的结构。这样做对房子极其不负责任,一旦排水设施出现问题,房间木结构受潮,那么对老房子的损害是很大的。这让我很担心也很无奈。”祖孙7代居住在古城中的纳西族原住居民易晓涛说。
对于控制外来人口租赁房屋转为商用,丽江市古城保护管理局道出了他们的难处:有些外来商人私下与原住居民签订协议,假借本地居民的名义领取“准营证”开店经营,遇到相关部门的检查又以各种理由和借口逃避责任。而政府由于缺乏适用的法规深入管理,在开展监管工作的时候也是困难重重。
就这样,在一段时间里,丽江古城里迅速冒出了许多与古城环境不相协调的建筑和现象,严重威胁着古城固有的风貌。很多生意人抱着打游击的态度,保护观念十分淡薄。有些商人也承认,丽江目前的商业化运作方式是在杀鸡取卵,自取灭亡。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明庆忠教授就此表示:“旅游开发对丽江原住居民的生活影响显而易见,人口置换导致很多原住居民迁移到古城以外甚至更远的地方,房屋作为丽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遭到不同程度的改变和破坏,这些都使当地民族文化的‘原真性’不可避免地遭到了严重的损害。”
保护古城 任重道远
对于上述情况,土生土长的纳西人、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副局长和建芳比谁都急:“我们纳西人就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古城,对丽江古城的任何损害,都会让我睡不好觉。”
目前,丽江古城的现状已经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鼓励丽江的原住居民留住在古城内,保持古城内原住居民的人口组成比例,丽江市政府实施了相应的惠民政策:凡是常年居住在古城中的原住居民,每人每月发放10元补助,每半年统一结算一次。按照原住居民20000多人的规模,政府每年用于这部分的开支有200多万元。此外,本地年收入低于2万元的原住居民若想修缮房屋,只要不用于商业经营,政府都一次性给予5000元到20000元的补助金。
在保护古建筑风貌方面,丽江古城内已有40多个宅院被政府列为重点保护民居,严禁破坏、拆迁。对于大量普通民居,古城管委会制定了修复标准,工匠基本上是擅长建造土木结构传统民居的当地纳西族或白族艺人,以使丽江古城民居能够尽量保存自己独特的风格。
有关专家指出,丽江市为保护古城文化所作的努力值得肯定,但其力度同商业破坏的力度相比还差了很多。比如,丽江古城老屋出租价格普遍很高,政府拿出的补助金则由于财政局限不可能太高,吸引力也就不会太大。诸如此类的问题还很多,丽江古城文化保护任重道远。
在日前闭幕的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广东开平碉楼成功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与此同时,已入选世界文化遗产10年的丽江古城如今的命运,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