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爱好收藏瓷器的拖拉机手,到我省著名的文物鉴定专家;从家中藏品多为仿制品到将128件珍贵文物捐献给国家,陈景顺用了30年将梦想变成了现实。近日,记者在荥阳听说了这位专家的许多故事,并专程前往采访。
初涉钧瓷便入迷
陈景顺说起自己从一名瓷器爱好者入行文物鉴定行业,最终练就一双火眼金睛的原因,竟是因为30年前的一次沉痛打击。
上世纪70年代初期,因“文革”中断了学业的陈景顺在家乡农村生产队当上了一名拖拉机手。有一年出差到禹州,路边商店里各色各样的瓷器让他眼花缭乱,后来他才知道这种瓷叫钧瓷。陈景顺就是从这时候喜欢上陶瓷的。当时他为生产队跑运输,每次出差的补助只有1块钱,但每逢出差到禹州,他都会从牙缝里挤出钱来搜集瓷器。
为了买更多的瓷片标本,陈景顺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下海”了,他组织过运输队,开过出租车,当过企业领导,生活有了很大改变,但他对瓷片的痴迷却始终没有改变。自从郑州有了古玩旧货市场之后,星期天他经常去逛市场,搜集、购买瓷器等各种古玩。有一天,他结识了一位河南省古陶瓷专家,请他为自己收藏的“古董”进行鉴定,但结果却令他大失所望。原来他过去的藏品大都是仿古制品或赝品,收藏价值不大或根本就没有收藏价值。
30年练就“火眼金睛”
这个刺激使陈景顺想了很久。他突然觉得,收藏对他来说已不再是一种个人的乐趣,更是一种责任。只有中学文化程度的陈景顺开始阅读历史书籍,了解每个朝代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提高鉴赏水平,四处拜师求学,虚心求教。
陈景顺用30年的时间搜集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古瓷片标本10000多件,但他不为赚钱,不搞买卖。为了给民间收藏爱好者提供义务服务,他利用古瓷片标本潜心研究,积累了丰富的鉴赏经验,成了打击假文物的鉴赏家。日积月累,陈景顺逐渐掌握了深厚的古陶瓷鉴赏知识。现在只要他下乡搜集标本,就会被村民叫住,请他帮忙认一认家里的老古董,这样陈景顺便成了当地村民的好朋友,农民们知道他喜爱搜集瓷片,便把从田间地头拣来的瓷片送给他,于是陈景顺的收藏更加丰富起来了。
百件文物捐献国家
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陈景顺开始收集流落在民间的稀有文物。在收集过程中,他逐渐迷上了古陶瓷。他先后到过河南省鲁山县唐代段店窑址、宝丰宋代清凉寺窑址、巩义唐三彩窑址和荥阳翟沟窑址等在大陆有一定影响的100多个古陶窑址,收集到2000多片古陶瓷精品标本和一些完整的文物。他把2000多片古陶瓷标本陈列在家中,建立了古陶瓷陈列馆。
由于陈景顺鉴别瓷器的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他现在已经成为河南省古陶瓷研究会的常务理事、省文物鉴赏家理事,去年被河南电视台《华豫之门》特聘为鉴宝专家。
2001年9月,陈景顺将自己几十年收藏的128件珍贵文物捐献给了国家。尽管这些珍贵文物凝聚了他多年的心血,也花费了不少积蓄,但陈景顺说服家人毅然把128件(套)文物,其中二级文物3件,三级文物34件,无偿捐了出来,为此他还受到了荥阳市政府的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