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她割肾以救身患尿毒症的父亲。受这份孝心的感动,四川省录取领导小组已决定给予四川广安市邻水县石永中学考生曹于亚政策性加20分,这样,加分后的曹于亚就达到了第一志愿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的专业调档线,学校已欣然同意录取曹于亚为该校2007级新生。(7月22日《扬子晚报》)
孝心,是中华民族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传统美德。毫无疑问,四川考生曹于亚“割肾救父”的行为,足以媲美古人的“鹿乳奉亲”和“行佣供母”,让人感动。然而,在这位孝女得到有关部门的“政策性加分”后,却引来了铺天盖地的质疑——很多人认为,这损害了大多数考生的利益,破坏了高考的公平性原则,是对教育公平的无理冲撞,云云。
这些批评和诟病理直气壮,让人无法反驳。确实,现行的高考加分制度中,没有“孝心加分”这一项;而用高考加分来褒奖道德闪光,这种方式似乎也值得商榷。然而,在笔者看来,考生在考前“割肾救父”是一起极其鲜见的标本,而随之而来的“加分褒奖”更是不可复制的个例,无论是从当前还是从长远来看,这都无损于高考录取公平。一方面,曹于亚的高考成绩“仅上了四川省控艺术类专科线”,20分的加分对其他考生的影响微乎其微;另一方面,如此政策性加分褒奖,不可能引起效仿,说由此开了“加分政策滥用的口子”,实在是有些杞人忧天了。
还是回过头来看看这位孝女的现实情况。原本成绩优秀,因为照顾父亲而缺课,最终导致了高考成绩的不理想。换言之,她的孝德闪光的背后是个体权益的让渡,更是“不可抗”因素所促成的结果。如果因此而失学,在家境异常贫困的状况下,她很有可能由此永远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乃至未来发展的机会。这又公平吗?如此,有关部门的加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一考定终身”应试教育体制主动给予特殊个例的一种关怀和补偿。从这个角度看,“孝女加分”就不是破坏公平,而是弥补体制弊端、维护更深层面的公平。而作为孤例,这样的灵活加分,实际上恰恰给予我们一个反思体制缺陷的机会。
天底下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公平。从现实的社会背景来看,即便是我们认为是公平的加分制度规定,也未必就能在运作中全部确保公平,徇私舞弊、钻政策空子的行为屡见不鲜。那么,我们又何必一定要在一个孝女得到区区20分加分的事情上抡起所谓“公平”的棒子呢?一切的责难,面对这样一个处在人生困境中需要社会关怀救助的孝女,我只能说,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陈孜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