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文化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从全国来讲,由于改革起步较晚,创新文化体制机制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建设文化强市还须下大工夫。
转变观念落实改革政策
“文化体制改革说到底是个观念问题,就我市文化体制改革而言,还存在好的文化创意少、如何更好地整合现有资源、发挥本地专家特长等问题。”市社科联副主席窦志力认为,在财政支持、资产处置、授权经营、人员分流、社会保障、税收减免等方面,国家、省里都有支持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我市应尽快落实到位,为体制改革营造一个好的政策环境,以政策推动改革和发展。此外,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也要跟上。
“文化体制改革,首先要使人们从思想上认识到改革的必要。”市文化局局长齐岸青深有感触地说,鼓励人们懂得市场,才能带他们走向市场。
2006年9月出台的《中共郑州市委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积极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文化行业分类管理机制,对公益性文化单位、公益性兼经营性文化单位和经营性文化单位等分别制定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打破部门、行业、所有制界限,对全社会文化资源进行整合。《郑州市2007年文化产业发展展望》也提出,要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要求,以增强文化单位活力、保障职工权益为目标和根本出发点,对现有文化企事业单位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体制机制改革。
积极推进经营性单位改制
“对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解决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上的‘大锅饭’现象。实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实现按岗位、任务和业绩定酬的分配方法。”市委宣传部事业发展处处长李兴志说,对郑州影剧公司、市新华书店、郑州杂技团等经营性文化单位,则要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积极推进转企改制和公司改造工作。广播、电视和报纸等新闻媒体中的广告、印刷、发行、传输网络部分,以及影视剧等节目制作和销售部门,要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转制为企业。
此外,要完善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切实进一步加强文化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建立政府对文化事业投入的考评机制,努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调整结构培育市场主体
市委宣传部副调研员朱军提出,以民营资本参与并打造出的音乐大典《禅宗少林》为例,我市可以考虑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鼓励民营文化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形成品牌特色,扩大我市文化产品对外影响力,“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郑州交通区位和商贸流通优势,在培育和发展文化产品市场、文化要素市场、文化人才市场、文化资本市场和文化中介组织上下工夫。”朱军说,这样才能形成完善的文化市场体系,形成文化商品大流通,引导文化产品的生产,促进文化消费市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