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7版:精品文摘
3  4  
PDF 版
一念之差
中国离印度多远
玛丽莲·梦露转世了?
海明威给我上课
香港人的专业精神
光头的幽默
徐海东三次“让官”记
绕了好几圈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中国离印度多远

中原网  日期: 2007-08-03  来源: 郑州日报  
  乘飞机从上海直飞新德里,整个航程约六个小时,相当于飞欧洲大陆时间的一半。但是,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印度却是一个似乎比欧洲还要陌生的地方。

  “印度人吃饭还是用手抓吗?”“印度人除了咖喱还吃什么?”“印度的街上是不是汽车给牛让路?”当我们从印度归来的时候,经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

  印度依旧神秘

  2006年,在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同济大学的100名在校学生中,进行了一个关于印度的详细问卷调查。在被要求回答“印度会引起什么样的联想”时,除了“瑜伽”、“佛教”、“泰姬陵”等之外,大学生的答案中也包括了“飞饼”、“印度阿三”、“鼻环”、“赤脚出租车司机”。

  只有60%的人听说过印度的“国父”圣雄甘地,知道尼赫鲁和英吉拉·甘地的,更是少得可怜,分别只有17%和12%。

  相当多的人没有回答“是否知道以下印度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东印度公司、阿姆利则惨案、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印巴分治”,原因是“完全没有概念”。其中“阿姆利则惨案”没人知道。另外,还有76%的受访者不知道印度现任总理是谁。

  印度问题研究专家赵干诚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中印之间交流不够。他发现,去印度的中国人主要是商人,鲜有学生交流。组团去印度旅游,在中国的号召力也不大。

  印度普通民众对于现代中国的了解同样模糊不清。复旦大学学生刘熙曾作为志愿者前往印度古吉拉特邦,教授中国文化。她说,她教的印度人中,几乎没有人知道中国的总理是谁,当地人更感兴趣的问题是“如何才能被少林寺录取”。

  曾历美好时光

  中印两国不但有着深厚的文明亲缘,在彼此历史的重要节点上曾经情同手足。

  在交通只能依靠马匹和骆驼的唐代,玄奘取经的终点,就是佛祖所在的“西天”——印度;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去印度大使馆赴宴时曾经开玩笑地说“荣归西天”,即“到印度去投胎”是每个中国人的愿望。

  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访问中国时,就有一见如故的感觉。他对梁启超说,他的前世一定是“在中国传道的和尚”。离开中国时,朋友们要泰戈尔检查是否落下了东西,泰戈尔意味深长地回答说:“只落下了我的心。”

  1938年,印度医生柯棣华受印度政府派遣,到中国协助抗日。白求恩逝世后,他担任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把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中国。

  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在1954年的中国家喻户晓。这一年,尼赫鲁访问中国,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热情款待。随行的印度记者报道说:“大概整个首都的居民都出来欢迎。为了使人们能看到尼赫鲁,商店、学校、机关都放假一天。”

  商人看好中国

  50年后的今天,频繁往来于中印两国之间的,是精明的商人。

  萨蒂扬公司是印度顶尖的4家软件服务公司之一。2002年,萨蒂扬进入中国时,还有点惴惴不安,尽管在新加坡有成功经验,对于中国内地的制度和商业氛围,他们还没有多大把握。

  既然不是特别有把握,为什么还是进来了,而且不是像有些印度公司只是试探性地建立代表处呢?

  萨蒂扬公司的罗文德说,因为亚洲特别是中国,是“我们的坚定信仰”,“如果没有投资中国”的长远眼光,就不会率先来到中国。

  他进一步解释说,这种眼光来自对历史的研究。几个世纪之前,中国的贸易量曾经占到全球的一半,那是中国“最辉煌的时期”,随后,辉煌移向了欧洲,然后是美国,最后是日本。

  “根据变化的走势来看,现在是亚洲的时代。”他说,“新加坡和泰国也曾发展很快,现在不如中国这么有吸引力。中国的‘神六’上天后,更增强了我们的信心。”

  摘自《东方周刊》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