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能淹没在锅碗瓢盆中
25岁的韩非图的是北大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为的是一个大学梦。
2002年,韩非如愿考上了北京某重点大学美术学院,但仅仅读了一年。2003年,弟弟成了本市的理科高考状元,两个孩子的学费难住了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为了让弟弟读大学,韩非决定放弃学业。辍学后,韩非辗转于北京、天津、山东等地,靠一根笛子和一支毛笔在街头卖艺为生,流浪了一年多。
2004年冬天,韩非又回到北京,揣着自己在心里准备了上百次的台词,闯进了北京一所高校的后勤办公大楼。他寻思着,“见到领导,我就求他,只要学校能给个活儿干,钱再少,再苦再累都没有关系。”正当韩非左顾右盼寻找领导办公室的时候,他被一个胖乎乎的工作人员当成“有不良企图的青年”拽出来,随后又被学校的保安架走了。
几次碰壁,韩非决定试试传说中北大的“兼容并包”。“学生都是同龄人,我只是想留在学校学点东西。”这句话打动了北大餐饮中心的负责人。后来,他被安排到食堂做了一名服务员,不过每个月只有几百元工资。
北大有30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大家每天都在忙着自己分内的工作。这个黑龙江小伙子却有点儿不同,想着通过旁听和自学,成为一名老师。“绝不能淹没在锅碗瓢盆中。”韩非不断提醒自己。
我就是一本励志书
八人间的地下室,上下铺。窄窄的木床板,一半儿被书“侵占”,一半儿用来睡觉,晚上翻一个身都可能掉下去。他拉一根电线,接一盏台灯,拉上床帘,伸手就能摸到书,啥时候看书看得困了,就啥时候睡觉。韩非在这间宿舍里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
今年6月,韩非转到北大校卫队。在食堂工作时单位管吃管住,韩非的日常花销很小。3年来,他几乎没有买过衣服,除了工作服,都是别人送的旧衣。他的工资基本上都用来买书,包括外语类、历史学、教育学……唯独没有励志书,“我觉得自己就是一本励志书”。
开始考研奋斗
为了实现考研的梦想,他从2004年冬天开始准备。没有时间也没有钱上考研辅导班,他自己研究考试大纲,不懂的问题找机会问北大学生。和同学熟了,一些课程、讲座、考试的信息,大家也都乐意告诉他。
韩非从去年开始去“蹭”教育学院的研究生课程。每次去新课堂,总是他最尴尬的时候。老师会让大家自我介绍,轮到韩非时,他吞吞吐吐,认识他的人常常替他捏一把冷汗,怕他会被撵出去。所幸的是,至今为止,这样的事还没有发生。
有工作在身,要“蹭课”也不容易。在餐厅打工的时候,韩非常常是在食堂不忙的时候,向领班请个假,换下工作服就往教室跑。
也是北大优秀志愿者
除了工作,准备考研,练外语,韩非还常常参与学校的活动。11岁开始学笛子的他是北大笛箫社的“元老级”人物,常常带着社团去演出;在北大为外来务工人员开办的平民学校里,他又和北大学生一起当上了志愿者,最后获得了“优秀志愿者”称号。
这些年来,韩非一直都把当年自己的美术学院录取通知书贴在枕边的墙上,每天睡觉翻身都能看到。他说并不是为了炫耀,而是怕自己倦怠。信心不够的时候,看几眼,心里对自己说“你也是能行的”;想放松时,看几眼,对自己说,“来这儿是学习的,可千万别偷懒”。
据《中国青年报》
一件褪了色的北大文化衫,浅蓝色的牛仔裤,肩上搭一条旧毛巾,刚完成校园巡逻任务的北大保安韩非换上这身衣服就匆匆往教室跑。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家伙又要去蹭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