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5版:特别报道
3  4  
PDF 版
一名院士的忧患情结
心中的 军旗永不倒
从军官到法官 的二次就业路
无悔“反贪”路
一个坦克兵的追求
蘑菇云下的激情岁月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打印】  

蘑菇云下的激情岁月
本报记者 余英茂
中原网  日期: 2007-08-16  来源: 郑州日报  
  人物档案

  吉元望,1931年11月生于河南孟津县,1948年参军,1953年入党,历任战士、汽车驾驶员、汽车队长,参谋,连、营、团、处长,工程师等,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进军西藏等。1960年调入中国核试验基地,多次参加核试验运输、布点、取样、回收的组织工作,荣立三等功4次,一等模范1次,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勋章。1982年从部队转业后,任郑州市交通局局长。

  

  7月31日下午,记者慕名走进市直机关家属院一楼一处简陋的单元房,拜访了75岁高龄的吉元望老人。

  打量着阴暗潮湿的屋子,记者很难相信这是一位局级干部已经住了20多年的家,但听吉老讲述起那些在中国核试验基地经历过的鲜为人知的磨砺和考验,记者明白了:你不能以常人的眼光看待面前这位敦厚慈祥的长者,因为他已将奉献、忠诚等军人本色深深地融入了灵魂深处……

  接受秘密任务

  1948年4月, 15岁的吉元望因读过一年初中,被部队破格录取了。经过培训和学习,他成为一名优秀的汽车兵。

  1958年7月8日上午,已是汽车连长的吉元望正带领连队在河南汤阴抗旱救灾,突然接到一道极为神秘的命令:下午3点出发,但到什么地方、干什么都不知道。

  火车拉着吉元望等人来到了茫茫戈壁深处。过了很长时间吉元望才知道,他们来此地的任务,就是建设中国核试验基地!

  有句顺口溜说戈壁滩是“夜穿棉衣昼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这里鸟兽绝迹,条件恶劣,官兵们以地窖为屋,积土为桌,搭板为台,垒坯为床,每日里喝苦水,斗戈壁。1967年的一天,时任团参谋长的吉元望得知,当夜有大风,但汽车连长彭国林带领全连在施工点尚未回来,他马上去寻找。傍晚,吉元望看见战友张茂全,刚下车与其交流了几句,凶猛的风沙刮得对面看不清人,一回头竟找不到自己的车了,他只好用大衣蒙住头,在风沙中蹲了一整夜。

  蘑菇云下的战斗

  吉元望所在的汽车团负责运输基地所需物资和核试验中布点、回收、取样等工作。进爆心区取样,核污染是客观存在的,为完成任务,战士们不仅要吃苦,还要有不怕牺牲的勇气。

  为了确保安全,吉元望身先士卒,和战士们一起戴上防毒面罩穿上防护服,从头到脚密封起来,每天要走几十公里,越是太阳当头,就越是要进行防护训练。训练结束后,他们脱下防护服时,倒出的汗水可盛满一茶缸!

  1964年10月16日,随着一声“起爆”的命令,吉元望从墨镜里感到眼前一闪,地面上蓦然升起一颗巨大的蘑菇云,中国人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现场取样的命令下达后,吉元望以团首长的身份,亲自驾车带领参谋石有彬、宣传干事许洪远作为第一梯队进入爆心区,打响了回收取样的战斗。在他们身后,二连排以上干部也驾车奔赴各个工号回收取样。吉元望临危不惧,圆满完成了任务。

  写在“第二战场”上的军人本色

  在核试验基地工作了22年,1981年12月30日,吉元望转业到郑州市交通局任局长。

  上任后,吉元望在除夕时从未在家吃过一顿团圆饭,而是到长途汽车站现场办公。一次,他下楼时不小心跌了一跤,造成右腿骨折,打上石膏后他匆匆坐车赶往荥阳……在邙山立交现场办公会上,他又拄着双拐步入会场。

  告别了吉老,他在晚年时所作的一首自述诗萦绕在记者脑子里,再也挥之不去:巴蜀蒙蒙千里雨,大漠萧萧万倾云。天堑通途开新宇,唯求淡泊总是春。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