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6版:郑风
3  
PDF 版
出口36计与扫“计盲”
穿越死亡
叶济知州轶事
人生就像爬梯子
中国三小姓
贵族营销
魏征的底气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魏征的底气
郑连根
中原网  日期: 2007-08-21  来源: 郑州日报  
  魏征成为历史上著名的诤臣,这是大家都熟知的。不过有一个问题:魏征敢于一次次地触犯龙颜,向李世民进谏,他的底气何来?在封建社会,虽然理论上规定臣子可以向君王进谏,甚至应该“死谏”,但在实践层面,进谏毕竟是一件高风险的事情,没有足够的底气,谁敢一而再,再而三地惹皇帝生气?所以,我们除了褒扬魏征敢于直谏的个人勇气之外,还应该分析他的底气来自何方。

  我想,魏征直谏的底气首先来自他恪守的“民本”、“仁政”等政治理念。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制定基本的执政方向。在这个问题上,相当多的大臣主张用法家“严刑峻法”的理念治理国家,但是,魏征据理力争,坚持儒家“仁政”的治国理念,主张“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最后,李世民采纳了魏征的主张。这便是“贞观定策”。制定正确的国策,是唐朝日后能开创贞观之治盛世局面的理论基础。而在这一点上,魏征功不可没。我们还可以看魏征与李世民的一段对话。魏征前半生经历不顺,他多次“政治跳槽”,跟随李密,投降窦建德,之后又投靠太子李建成,最后才成了李世民的大臣。用“忠臣不事二主”的传统伦理来衡量,魏征的个人气节并不值得嘉许。李世民也曾向魏征提出过这个问题,暗含的意思是:你怎么可以对人不忠呢?魏征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非常精彩。他说,我确实跟随过李密、窦建德、李建成等很多人,但是,我的最终目标不是忠于某个人,我帮助他们是要通过他们拯救天下苍生。显然,在魏征的心中,天下苍生的位置是重于具体的某个政治强人的。一千多年以后,读到这段历史的时候,我怦然心动。魏征的思想境界远远高于明清时代的迂腐文人。宋朝之后,被程朱理学毒害的文人越来越拘泥于所谓的“忠义”。“平日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谢君王”成了很多末世文人的人生写照。他们只知道忠于某一个具体君王,岂不知在君王之外,还有着广大的百姓苍生!与这些人相比,我觉得魏征身上洋溢着“为百姓请命”的可贵光辉,而这正是他敢于一次次犯颜进谏的思想底气之所在。

  其次,魏征在贞观时代不是孤立的。魏征刚直的品格、清廉的操守和敢于进谏的勇气在当时并不是“稀缺资源”。岑文本是贞观时期的中书令,可他住的房子又小又湿。有人劝他经营一点产业,他却说,我没有什么功劳,仅仅因为能写文章就当了这么大的官,这已经很让我担心了,我哪里还有心思经营产业?尚书右仆射温彦博同样不治家产,他死的时候,家里连体面一点的吊丧场地都提供不出来。由此可见,贞观时期的很多大臣都有良好的道德操守。设想一下,如果魏征生活在明代的嘉靖年间,他的处境会怎样?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他的心思根本就不用在治理国家上。同时,官场黑暗,“清官”是绝对的少数、异类。在这种情况下,你的清廉和刚正与整个社会风气格格不入,你的政治理想如何实现?最后,魏征的底气还来自于他遇到了一代明君李世民。李世民信任魏征,即表明他对儒家“民本”理念有真心的认同。君臣的心中都装着百姓苍生,交流起来就没有心理障碍和思想隔阂,同时也避免了相互猜忌。否则,皇帝想的是如何大权独揽,大臣们想的是如何巴结奉承,那还怎么做到君臣团结、励精图治?

  恩格斯在评价欧洲的文艺复兴时写过这样一句话:“那是一个需要巨人而又产生了巨人的时代。”我们可以套用同样的句式来评价贞观之治:贞观时代是一个需要良臣而又产生了良臣的时代,而魏征正是诸多良臣中最为突出的一位。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