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6版:郑风
3  
PDF 版
珍惜火柴的记忆
穿越死亡
《最后一颗子弹》
绿城
尼姑的由来
墨迹
细节的美丽
闲话节水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珍惜火柴的记忆
叶延滨
中原网  日期: 2007-08-22  来源: 郑州日报  
  记忆是奇怪的,有时,记忆像个最吝啬的精灵,选择那些当时零碎枝节的细部,留了下来,而且越在脑海中留得久,印痕越深,越在时光之后存放,越放大得清晰。记忆是对人生的一种珍惜,这种珍惜又使我记得我曾经珍惜过的事情。

  不知道现在的语文课本中,还有没有王愿坚的《七根火柴》了。这篇回忆录,从七根火柴的角度,写下了红军过草地的千辛万苦。这是一个短篇纪实文学,每次一看到那些动辄数十万字的“巨型报告文学”作品,我就想到了《七根火柴》。我以为这是一篇写长征的经典作品,用一个红军战士对七根火柴的珍惜,表现了一场举世瞩目的长征壮举中人性的光彩。

  我们生活的现实,已经到了处处声光电的五光十色时代。我记得,在我少年时期,最困难的岁月,我们珍惜每一根火柴,那是疯狂的大跃进之后的“三年灾害”时期,物质到了空前匮乏的底线,所有的东西都需要配给,都要凭票证定量供应。我记得,有粮票,粮票还分粗粮票、细粮票、全国粮票、省粮票等。县里自制的粮票叫“搭伙证”,不能流通购买粮食,只供在单位食堂就餐,然后各个单位的食堂可以用它到粮站购买粮食。此外还有食油票(每月三两),棉花票(每年半斤),糖票(每月半斤),糕点票(每月半斤),布票(最少的一年每人一尺五寸),肥皂票(每人一块),肉票(最少的一年每人每月半斤),蜂窝煤票(城市居民专有),煤油票(电力不足的小城市居民)等等,还有逢年过节发的茶叶票、香烟票、豆瓣酱票、酒票、豆腐票……如果要了解中国人在1960年前后维持生命的最低生活的最低保障,就可以去调查一下那个时候的城市居民的票证发放情况。那些邮票大小的票证,让人们感到生命的依靠。在所有票证中,还有一种叫火柴票。

  说到火柴,我们就会想起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个可怜的小女孩,在寒冷的冬夜用火柴的光,点燃了自己的梦想,让生命最后时刻有些光明和温暖。但我在读这个课文的年代,正是中国人连火柴也需要票证才能买到的年代,因此,这小女孩不断划燃火柴的举动,在我们那一代孩子眼中,也许显得太奢侈了。我们更理解《七根火柴》,知道每划一根火柴,都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情。有一年,在我的记忆中,火柴也要凭票供应,一家两盒火柴。火柴在那时不贵,两分钱一盒,但没有票,也买不到。两盒火柴,不足两百支,平均每天六支。烧三顿饭,晚上停电点煤油灯,点蚊香,还不是每一根都能划燃。两盒火柴,一个家庭维持生存最低的需用量。如果家里有一个抽烟的人,这就不够用了,两分钱的火柴就成了一个重大的问题,摆在全家人的面前。

  四分钱,两盒火柴,在那个饥饿和寒冷的年代,让我看到了母亲坚韧而乐观的灵魂。我在一篇小文章里说过下面的这个细节。那时候每天清晨,学校大食堂烧早饭的时候,烧柴草的灶孔下,堆着从灶里落下的柴草灰烬,灰烬中还有没有熄灭的红炭渣。下放到大凉山当师范学校老师的母亲,就到伙房的灶孔去端一盆柴草灰。压得紧紧的一盆炭灰,可以从早上到下午都保持着热气,用小火钳拨开灰烬,还有豆粒般星星点点的小火炭。就这样,不仅能取暖,还能省下火柴,留在没有炭灰的时候用。

  用手指捏着火柴,划一下,卟地燃起来,那火花真好看。小心地点燃煤油灯,黑黝黝的屋子顿时有橘黄色的光亮。“真好啊,有火柴的时候,就不怕停电”。这是我最早的对光明的礼赞。在那个最寒冷的冬季,我们家除了每月两盒火柴,母亲还有一份“特殊的供给”——每月一斤肉,一斤黄豆,两条香烟。这是配给“老红军资格”的待遇。母亲虽然被下放到大凉山当一名普通的教师,但不知为什么,这个待遇没有取消,让我们在最困难的时候,有了这点奢侈品。买肉的时候尽量挑肥一点的,连皮带骨头的一斤肉,把皮和骨头加上青菜做一锅肉汤。剩下的肥肉熬成油,把瘦肉剁成肉末,在热油里做熟了,然后一起放在一只小碗里,一小碗有肉渣的猪油。以后的一个月,做菜的时候,放上小半勺,青菜就有了肉味了。

  一根火柴点亮油灯,半勺油煮一碗青菜,在那个最困难的年月,在那个叫大凉山的深山里,让我感受到母爱,那么真切,那么细腻。

  今天是母亲的祭日,她走了十年了。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