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5版:特别报道
3  4  
PDF 版
公共危机中政府作用启示录
专家称房地产支撑不起经济崛起
中国MBA教育16年历程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打印】  

中国MBA教育16年历程

中原网  日期: 2007-08-22  来源: 郑州日报  
  1991年,MBA登陆中国内地,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头上闪烁着耀眼的光环。2002年,热潮到了顶点,之后两年,报考人数一再下滑,社会上纷传贬值之声。不过近两年,报考MBA的人数已经回升,社会上各种说法在对立中取得平衡。MBA失去了光环,但应有价值得以回归,人们对它的看法趋于理性化。

  

  价值缩水爱恨交加

  

  中国的MBA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将人才输送到国外进行MBA培养。

  随着经济发展,市场上对MBA的需求激增,中国逐步发展了自己的MBA教育。清华大学首先试点,华南地区暨大、中大、华南理工等高校也较早开设了MBA教育。直至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MBA仍广受人们追捧!暨南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助理姜虹副教授说,上世纪90年代,各个学校的生源都相当好,2002年达到最高峰——5万多人。

  之后两年,MBA跌入低谷,报读人数每年下降20%。姜虹分析,原因是很多学生错误的自我定位,认为学了MBA后一定要做高层管理者,未能如愿后,人们对MBA产生非议。

  去年《经理人》杂志向企业董事长、CEO、副总裁、总监等19万多高级管理者以及人力资源部发放问卷调查,发现企业普遍都愿意聘用MBA毕业生,但普遍评价不高,可以说是“爱恨”交加。

  企业管理者对MBA的综合能力、职业道德等项目的评价,平均得分均在6分和7分居多(10分制),处于中低水平。有企业高层表示,MBA毕业生有一定工作经验,但有的眼高手低,有时还不如普通硕士好用!

  许多学员审视自己:读MBA,走马观花上了不少课,感觉也没学到什么;但回到企业,又觉得自己应当高人一等。

  MBA贬值的传言一度甚嚣尘上,不少人质疑:投入大量的精力、学费,甚至放弃工作,到底值不值?

  

  审识时务调低身价

  

  学位教育市场这几年发生了分化,MBA识时务“自贬身价”,定位悄然下调。

  2002年,中国EMBA起步,意味着MBA的分层——大中型企业的决策层更适合读EMBA,成为标准的精英教育,而MBA的受众群调整为企业中低层。

  同时ME(工业工程硕士)、MPA(公共管理硕士)、MPACC(会计硕士)等也都出现,分流着MBA原有的人群。暨南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助理姜虹说,分流的结果是MBA热度下降,该校的录取比例从以前的1∶7逐步降到了1∶2.5。

  由于前几年MBA火爆,有办学机构鱼目混珠,降低了MBA本有的美誉度。有些机构搞个培训,也冠名叫MBA课程进修班;办一星期就叫MINIMBA。

  另外,MBA学员年轻化,也造成MBA社会地位的下降。以前,学员都是在市场上打拼多年的企业高层。现在,许多学生毕业前就瞄准了MBA,工作刚满三年,达到报读MBA的最低标准,就匆匆前来。二十六七岁的年纪,社会地位和阅历自然稍差。

  不过,在经历两年低谷之后,2005年MBA招生情况又有好转。2007年招生人数,也就是春季考试的报名人数大概是41000多人左右,已经恢复到了2001年的水平。

  “MBA其实就是一个管理岗位上的beginer(新手),不要把它看得那么高。”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沙振权这样描述MBA的新定位:现在不一定是管理精英,将来有望成为管理精英!

  

  退去虚热步入理性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全国MBA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仝允桓教授认为,“MBA无用论”有些武断。“美国一年培养10万MBA,中国一年培养3万。MBA贬值的声音不断,但MBA毕业生的底薪还在提高。尤其是名校毕业的提高非常快,最近三年都50%、60%地往上涨,用人单位为什么拿那么多的钱雇一个无用的人?

  专家分析,在起伏动荡之后,中国的MBA退去了虚热,进入了理性的发展轨道。

  业内人士将中国的MBA发展分成三个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1997年,是探索阶段。一些高等院校都在探索怎样建设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应全球化、市场化需要的商学院,MBA在许多学校诞生并发展。从1998年到2003年是个高潮,各校MBA有了一定规模,质量不断提高,社会上出现了MBA热。2004年后,市场缺口也引发了各校MBA的创建热潮,越来越多的MBA进入市场竞争,一些非品牌院校遭遇尴尬。

  进入MBA的质量和品牌阶段后,在激烈的竞争中稳步发展,将是MBA面对的漫漫长路。

  步入理性发展轨道的MBA,也伴随着不断的改革。针对学员年轻化趋势,MBA联考制度就发生着改变。上海交大安泰管理学院副院长兼MBA项目主任徐飞博士说,不少考生考分虽高,但缺乏管理经验,长此下去不利于中国MBA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选拔,联考改革要“整合科目、加强面试、联考统一、单考分散”。过去MBA联考要考5门,现在已逐年减少,一些科目列入综合考或面试中。今后的趋势是笔试成绩仅作为取得面试的资格,录取结果完全取决于面试,这样将能淘汰一些“高分低能”的低龄考生。

  “MBA支撑着美国经济的半壁江山,我国有这么大的市场,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MBA必将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而同步增长。”沙振权对中国MBA的发展充满信心。

  据《羊城晚报》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