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7版:市县新闻
3  4  
PDF 版
日本拳法联盟少林寺朝圣
一个普通农民的心愿
河洛大鼓继承人喜收三徒
巨幅书法迎奥运 表达教师爱国心
中牟新郑获生猪良种补贴
新郑“圆梦行动”梦圆百名贫困学子
国学头等舱里富豪 与学者的饕餮快餐
向“困守城市”的大学生进一言
正视“房奴”现象
契约精神缺失 慈善精神难久
新郑“治超”经验全省推广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契约精神缺失 慈善精神难久

中原网  日期: 2007-08-24  来源: 郑州日报  
  湖北5名贫困大学生最近被襄樊市总工会和市女企业家协会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因为他们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据《楚天都市报》)

  受资助者属于弱者,他们的行为也许出于自尊或自卑心理,对他们进行道德追问显得有些残忍。不过,资助者的苦衷也是可以理解的。一件本来美好的事情,似乎并没有留下慈善的美好余温。当然,捐助贫困大学生的目的,并不是花钱买感谢信,相信多数捐助者在捐款的时候,都是希望以自己的能力,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

  然而要培养一个人,不仅仅是通过经济上的支持使他完成学业,还要通过捐助让他同时学会做人。如果受捐助者真的对捐助无动于衷,或者认为理所当然,或者因为“自尊心”而不愿意对捐助人说一声简单的谢谢,那么我们很难想象,助学善款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如果果真如此,这笔捐款就没有实现培养完整的“人”的价值。

  实际上,此前类似的问题,已经发生多起。先是演员孙俪不满其资助贫困生消费过高停止了捐助;不久前深圳患者小娟将10万元剩余捐款带回老家,引发巨大的争议……越来越多的慈善捐助纠纷提醒我们,目前已经到了为慈善工作建立制度性保障的时候了。

  慈善是一种社会良知的体现方式,也是一种社会契约精神的体现方式。捐助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受助人完成自身经济条件无法完成的事情,而受捐助人,也应该将这些善款用于捐助所希望达到的领域,如助学、治病、救灾等。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形成了实质上的契约关系。为了这份信任能够长久,我们呼唤慈善立法,保护这种扶危济困的意识和社会各种群体之间的契约精神。

  我们都知道,慈善事业既是经济事业发展的晴雨表,也是调节贫富差别的平衡器。它能够通过公众良知,将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调配到最需要的个人或者群体身上。如果说一次捐助活动,可以让被捐助人感受到社会的美好和关怀,今后能够更好地反哺社会,那么更加完善的制度性保障,则能够让这个社会不会因为信任的缺失,而流下失望的泪水。             京 文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