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2版:要闻综合
3  4  
PDF 版
绿满郑州
接善款学子泪潸然
4日上网与局长聊聊
谢延信候选全国道德模范
新加坡时计宝重组紫百
军转干部进市直机关9日考试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绿满郑州

中原网  日期: 2007-09-01  来源: 郑州日报  
绿满郑州

  ——郑州市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纪实之三

  抓好重点生态工程

  郑州凸现森林景观

  以生态环境建设为根本的森林生态城的全面实施,正以巨大的动力促进郑州的绿化进程。重点生态工程迅速推进,全社会齐参与搞绿化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再造山川秀美郑州的大行动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如今,郑州已对北部、西北部沿黄风沙源区,东部、东南部沙化区,南部、西南部、西部水土流失区的荒山、荒沟等生态脆弱部位生态治理及近郊道路进行绿化已基本结束,尖岗、常庄涵养林等地已形成了浓郁的森林景观。”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市林业局局长史广敏告诉记者。

  邙岭是郑州市风沙源治理工程的重点地带,也是郑州规划建设森林生态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以邙岭为中心的黄土沟壑区地形破碎、植被覆盖度较低、水土流失较严重的现状,郑州通过封山育林、荒坡绿化、陡坡耕地退耕还林等方式,还通过水利配套规划,在绿化带附近打井30多眼,修建涵养蓄水池,做到了绿林水池配套发展,使造林成活率高达95%以上。如今的邙岭生机勃勃、百鸟争鸣,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标志。

  在城市西南部,郑州在尖岗水库、常庄水库周边实施了水源涵养林建设,目前已营造了5000公顷集中连片的常绿生态林;在西北部,营造邙岭水土保持林7000公顷,营造黄河防浪林、护堤林2866.6667公顷;在东北部,建设以湿地保护为主要功能的生态防护林4866.6667公顷;在南部,建设了2000公顷的生态和绿色经济林园区;在东南部,实施了治沙造林工程,营造了防风固沙林5466.6667公顷,锁住了肆虐的风沙。

  以纵贯郑州南北的107国道、京珠高速和以横跨郑州东西的310国道、连霍高速为轴线,高标准实施通道绿化,建成了四条森林生态景观线;在金水河、贾鲁河、索须河两侧实施了河道绿化,建成了三条绿色景观带。

  生态效益成果喜人

  专家肯定郑州经验

  森林生态城建设已实施5年,到底给郑州带来多大的生态效益?为了及时、准确地反映森林生态城建设对城市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科学评价森林生态城建设的成效,郑州市在认真实施《森林生态城总体规划》的同时,逐步建立了郑州森林生态城生态效益监测评价体系,并委托河南省林科院生态林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郑州森林生态城建设生态效益进行了监测评价。

  省林科院生态林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日通过货币化测算,郑州森林生态城年度生态服务功能总货币值为122.394亿元,生态效益惊人:森林绿地年减少城市热岛效应达到470亿千焦,价值77.55亿元;年固定二氧化碳123万吨,价值15亿元,相当于吸收了整个郑州市区2006年燃煤排放二氧化碳的13.7%;年释放氧气46万吨,价值2亿元。年滞尘量近100万吨,吸收二氧化硫230万吨。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校长、教授尹伟伦指出:郑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率先提出了建设森林生态城市及开展森林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的战略决策,并取得了成效,起到了示范作用,其意义重大,值得肯定和推广。

  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肖文发说:“森林生态城的建设在我国来看,郑州并不是唯一的一家,但是能够像郑州市委、市政府这样大的决心和投入,每年造林10万亩以上,并不多,如果都像郑州这么干,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一定能够提高很快。”

  注重人文资源保护

  自然古韵相得益彰

  郑州是一块神奇美丽而又可爱的地方。她山川壮美,人文荟萃,资源丰富。

  郑州历史源远流长、人文荟萃,曾有夏、商、管、郑、韩五次为都,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八代为州,境内已探明的古文化遗迹有1400多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28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61处64项。为保护这些珍贵的人文资源,郑州市先后制定了《郑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郑州市商城遗址保护规划》,并颁布了《郑州商代遗址保护管理规定》。

  全市有各类文物古迹1400多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有著名的商城遗址、大河村古文化遗址、古荥汉文化遗址等,黄河文明的文物古迹遍布市域,给森林生态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近年来,在对中心城区整治改建过程中,郑州时刻注重对城市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市政府在保护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对景区周围的违章建筑进行了拆迁改造,对交通、环境卫生等进行了综合整治,维修了城隍庙,复建了文庙并扩大绿地面积,建成了充满文化古韵的商城遗址公园。二七纪念塔、市博物馆、省博物院等一批建筑已成为城市文化的新特色,新建单位、居住区的建筑更是锦上添花,为美化市容街容、提升城市形象、增辉添绿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化古韵和自然风貌相得益彰。新修建的二七塔中心广场,喷泉、霓虹灯和来往的人群构成了广场一幅美丽的画卷。秋日清晨,商城墙下,绿苑旁,晨练的人们给古老商都增添了无穷雅趣。城墙周围的绿化也被人们所称道。

  精心呵护古树名木

  古都生态增姿添彩

  科学管养,保护古树,凝聚历史。郑州市一直重视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从上世纪70年代末,郑州就对全市古树名木进行了初步调查登记,于1984年开始又先后4次组织力量进行了全面的普查认定,并建立了较完善的古树名木档案,挂置了古树名木保护牌,明确了养护管理责任单位(责任人),签订了保护责任书。并对已调查出的古树名木进行登记、编号、挂牌、设立标志和拍照建档,安装防护设施,落实责任单位,签订责任状,制定养护、复壮措施,安排专人定期检查及养护。

  1990年,郑州市又施行了《郑州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管理条例》;2005年8月,市政府出台了《郑州市古树名木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从此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

  严格依法行政,强化绿化保护。按照《森林法》、《城市绿化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郑州加大保护森林资源和城市绿化成果的力度。专门成立了森林公安分局等执法单位,建立了森林防火指挥部和专业扑火队以及森林植物检疫机构。

  近5年来,郑州市没有发生重大林木病虫害、森林火灾及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事故,没有发生重大破坏绿化成果案件。

  如今,郑州的汉封将军柏、千年银杏、佛教名树菩提树等古树名木如繁星万盏把绿城点缀得五彩斑斓。据统计,目前,全市现存古树名木1390株(其中建成区198株),分属28科4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古树501株,二级保护古树248株,三级保护古树520株,名木121株;现存古树群4处,共计583.3333公顷,同时,及时组织技术人员对十余株濒危古树抢救复壮,改善立地条件,加强肥水管理,防治病虫危害,使这些古树焕发出新的生机,为古都郑州的绿化和生态增姿添彩。

  “凿井当及泉,张帆当济川”。全市上下正是秉承了持之以恒的争创精神,才换来了这满城苍翠,创模两年,700多万郑州人民的最大感受就是,天变蓝了,水变清了,空气清新了,城市变靓了,一座“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山水融合、城乡一体”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森林生态城市被赫然托起。

  一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和中原生态文化旅游的胜地,一个“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居更佳”的现代化多功能国际商埠和亚欧大陆桥上的绿色城市正向世人走来。

  本报记者 刘俊礼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