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1版:要闻
4  
PDF 版
巩义对外开放型经济发展迅猛
坚持发展 完善制度 改善民生
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公共交通
尽心尽力办好民生大事
中国队开门红
改革让企业“重生”
抓重点促督查建好硬件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改革让企业“重生”
■本报记者 王 伟 魏书杰 陈 锋
中原网  日期: 2007-09-13  来源: 郑州日报  
  河南龙工生产车间。 本报记者 陈 锋 摄
  宇通重工生产车间。本报记者 李利强 摄
  走进郑州工业系列报道之七

  “第一台装载机上月下线,目前已生产200多辆,依靠控股公司销售网络,这些装载机将销往全国各地。公司研发的另一个新品正在鉴定,近期批量生产。”当我们来到河南龙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厂负责人就兴奋地向记者通报“新闻”。

  对于河南龙工,读者可能不太熟悉,可说起它的“前身”,却会勾起不少郑州人的回忆。2001年,历史悠久的郑州市拖车厂从陇海路搬迁到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了国有股退出;2002年,拖车厂“变脸”白云机电,改为股份制;今年3月,中国装载机行业三强龙工控股收购白云机电,成立河南龙工。从拖车厂到白云机电,从白云机电到河南龙工,依靠改革,“中原割王”实现了不断的突破与发展。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市经委企改处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特别是2002年以来,我市的国企改革逐步深入。不少企业通过改革改善了资产结构,转换了职工身份,提升了经营管理水平。一些过去的“老大难”也通过改革“枯木逢春”,实现了凤凰涅 般的浴火重生。

  说起改革带来的甜头,郑州锅炉有限责任公司职工们最有感受。2002年,郑州锅炉厂将南厂厂址拍卖,自筹资金搬迁改造;2003年,成功搬迁并由“厂”字号变身为公司制;2004年,销售收入就实现翻番。职工们说,改造后,国有股全部退出,经营业绩大幅上升。公司不但和我们签订了劳动合同,还都办理了医疗保险,配发了电动自行车。

  根据各行业及各企业的情况和困难,我市的国企改革采取分批分类推进,一厂一策实施。锅炉厂、油漆厂这样资产状况较好、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管理层和职工共同出资,通过搬迁和产权制度改革激发企业活力。2005年,油漆厂顺利并入湖南湘江涂料集团,实现了“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新发展;郑铝公司、水晶公司等过去改制不彻底的企业,通过继续实施股份制改造,转换经营机制。郑铝公司依托改制加大技改,由过去一个小规模电解铝厂一跃而成为国内铝业精深加工的龙头;郑州工程机械厂等产品有市场的企业,政府和企业积极引入战略投资伙伴,通过资产重组使有限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2004年,工程机械厂并入宇通公司后,企业活力明显增强,当年就开发新产品10余项,实现销售收入5.4亿元,同比增长51.63%。杜邦公司收购油化集团大豆蛋白生产线、拓普公司整体收购郑州第一钢厂后,企业都实现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关注郑州的国企改革,棉纺企业不能不提。在一些人看来,郑州的棉纺业已是辉煌不再。实际上,这些年来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重振郑州纺织雄风的努力从来没有停止过。针对几大棉纺企业的实际情况,市委、市政府一方面加大改制成本的支持,一方面积极引进外来投资,通过战略重组或购并赢得企业的新生。2005年,三棉公司与河南平原集团签订了战略重组框架协议,豫丰公司被福州华冠集团买断产权,金笛印染公司职工全员分流完毕。2006年,一棉公司与福州华冠集团、四棉公司与河南盛润置业有限公司也分别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目前正在实施之中。

  更令人欣慰的是,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长期在亏损边缘徘徊的郑州纺织企业摆脱了低水平、高劳动强度的局面,几家企业不仅有望实现提升式改制搬迁,而且重组后每家企业的总投资均不低于10亿元,销售额不少于15亿元,年创利税不少于3亿元。

  在经历了长期的低落徘徊之后,郑缆改制终于迈出关键一大步。本月6日,中科英华重组郑缆股份,新的郑州电缆有限公司揭牌成立,郑缆股份由此迎来新生。中原制药厂等企业的改制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业内人士指出,从目前看,郑州的国企改革总体是成功的,85%以上的企业完成了改制任务。改制以后,优势企业变强了,困难企业变活了,不少有历史基础的行业也在改制中迎来了振兴发展的广阔天地。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