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5版:特别报道
3  4  
PDF 版
有多少“吓人的噱头”可以哄抬房价?
大学校园刮起奢侈风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有多少“吓人的噱头”可以哄抬房价?

中原网  日期: 2007-09-20  来源: 郑州日报  
  “温州炒房团”、“山西煤老板购房团”、“土地供应不足”、“流动性过剩”……每过一个阶段,社会上就会爆炒一个题材,为房价上涨提供“坚实的理由”。房价随之掀起一轮暴涨后,这些题材又像它们来的时候一样,莫明其妙地销声匿迹,被另一个题材取代。眼下,轮到“深圳炒房团”粉墨登场。究竟还有多少噱头可以吓唬公众高位入市抢购、人为助推房价飙升?

  

  楼市如股市

  炒作题材提高房价

  

  中国股市有两大特点,一是“政策市”,二是“题材市”。炒大市,靠“政策”;炒个股,靠题材。

  楼市正在效仿股市,走上另类“政策市”与“题材市”之路,在供求关系、生产成本等市场因素之外,人为地制造房价上涨的恐慌气氛,彻底摧毁市民持币待购的信心。

  “政策市”:不管是政府直接针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政策,还是其他领域、其他行业的政策或经济现象,总会有人找到它们必定会拉动房价上涨的关联性。政府要求紧缩房地产信贷、严格控制土地开发规模,有人爆炒说必定会减少住宅供应,拉动房价上涨;政府提高二手房交易税费、严格执行土地增值税政策,国际油价上升、原材料价格上升,有人爆炒必定会增加房地产成本,拉动房价上涨;股市大涨,有人爆炒说股民赚了钱必定会转战楼市,拉动房价上涨……

  我们再来看题材炒作。制造题材的基本规律是:题材的主体是全国公认的富裕群体,如“温州炒房团”、“山西煤老板购房团”;或者全国瞩目的房价高企城市,如“上海炒房团”、“深圳炒房团”。基本手法是绘声绘色地渲染炒房团的豪阔凶猛、炒房团所到之处房价飙升、当地中产阶层的忧虑恐慌、跟风入市。炒作目的是让你相信:你的城市现在房价很低,国内国外来抢购的有钱人很多,房价一定会立即飙升,你不赶紧买就错过机会了!

  我们看看几个名气较大的题材:

  先是“温州炒房团”。有关“温州炒房团”宣传炒作的鼎盛时期是2004年。在媒体上,我们看到:

  “全国有10万温州人在炒楼,动用的民间资金高达1000亿元。”

  “温州炒房团所到之处,大批量采购,甚至整栋成片购买。”

  “上海:一上午狂扫400套,房价急升40%。”“南京:两天成交1.6亿大单。”

  2005年前后,“温州炒房团”就像他们来的时候一样,莫明其妙地销声匿迹。没有人会较真:温州人赚够了全身而退了?赔了套牢了?退出江湖了?炒别的什么去了?这10万人、1000亿元哪里去了?

  “温州炒房团”消失,只因这个题材已经炒烂,对楼价的刺激作用减弱了,新的题材——“山西煤老板买房团”应运而生。

  媒体先是大炒山西煤老板各种奢豪之举,诸如“山西煤老板集体狂购20台悍马”、“山西煤老板800万元购宾利”。然后开始爆炒煤老板购房团:

  这样的大标题出现在媒体上:“温州人走了,山西人来了。”“山西煤老板上海豪言:剩下的房子全撸下!”“以出手豪阔著称的山西煤老板,在席卷上海北京楼市之后,终于杀到重庆,一周狂扫45套房”。“山西煤老板连房都不看就下单,自言绝对看好重庆楼市升值潜力。”

  山西煤老板跟温州商人一样,来无踪去无影。又一波题材登场:“土地供应不足”。2006年是房地产调控年,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控制房价。媒体报道借开发商、各路“专家”之口,言之凿凿:“不增加土地供应量,房价还会继续上涨”,“本市土地,只够开发半年”。并断言楼价因“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将有较大的升幅。一些地方政府高调反击,公开发布数据,声明“批出的土地足够开发若干年,甚至十年以上。”“土地短缺论”声浪渐低。

  2006年下半年开始,股市狂飙,奥运预期,流动性过剩相继进入公众视野。房地产商自然也没有错过这个炒作机会,类似“股市火爆引发房价暴涨”“中国房价奥运前不能跌”“流动性过剩拉升房价”的声音不绝于耳。

  在这些题材成功把房价推到一个高位后,2007年“深圳炒房团”的噱头正在不断形成。类似“深圳炒房团在重庆出手阔绰,买房子就像在超市买西瓜一样,三天内签约多少套,现场签约金额几千万元。”“深圳炒房团放出豪言‘为了一平方米赚三百块我们根本就不会来了,我们要的至少是三千!’”“深圳炒房团在武汉,两天半时间,成交3套独栋别墅、5套洋房、两套叠院、8套湖景房、5套中心区高档住宅,意向成交金额2600多万。” 这样的报道不断出现在公众眼前。一些媒体甚至刊登大幅照片,显示房地产商在售楼部挂出了巨幅横额“热烈欢迎深圳购房团光临”,给公众一种“眼见为实”的真实感。

  零零星星未能炒成全国性大题材的还有“欧洲买房团”、“爱尔兰买房团”、“德国买房团”。甚至,连战访问上海,也能成为媒体吓唬公众的题材:“连战访沪掀起台商购房潮”。

  

  楼市题材炒作

  引起居民心理恐慌

  

  炒作题材,宣传造势是企业的正常营销策略,无可厚非。但通过分析不难发现,这些炒作大多是房产商利用楼市缺乏权威信息的漏洞,向社会散发“房价一定会上涨”的信息,通过扩大居民对楼市的恐慌来助推房价上涨。

  迄今为止,进入公众视野的“温州炒房团”、“山西购房团”、“深圳看楼团”,从策划发动到组织“成团”,再到最后公开宣传报道,把它渲染成一股“狂风”,操办者都是媒体。其中,“深圳炒房团”的出现最能折射出目前我国楼市各种真假信息满天飞的现状,也最能表现出媒体在推动房价上涨过程中所起的推波助澜作用。

  媒体报道称,“整个珠三角开始成为深圳人买楼的大市场。根据各地开发商的相关统计,深圳人在惠州、东莞两地楼盘中的购房比例均超过了四成,很多楼盘甚至超过了半数;在珠海,深圳人购房者数量超过了与珠海毗邻的澳门,占据了其中的绝大部分。”

  为了证实“深圳炒房团”的杀伤力,一些媒体不但大胆“披露”单个楼盘的抢购盛况,甚至敢发布城市整体数据。如“惠阳房地产,深圳客超过50%”、“大亚湾,深圳客以75%占绝对优势”……

  为了显示深圳炒房团的推动房价的“实力”,媒体还大肆报道深圳炒房团“杀向香港”:“香港某某楼盘两成房子被深圳客买走”,“某某楼盘开盘一个月价格上涨20%”,“香港中产阶级担心深圳客炒高香港房价”。

  虽然,目前所有有关“温州炒房团”、“山西煤老板购房团”、“深圳看楼团”狂扫楼市的数据、信息,包括“惠州市一半新房被深圳人买走”这样的地方性宏观数据,全部都是发展商和中介的一面之词、记者的一眼所见。但是,媒体通过巧妙的行文方式、富于煽动性的遣词造句,利用公众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媒体的信赖,加上楼市真实权威信息奇缺,公众对这些信息难辨真假,很容易形成居民对高房价的预期,加剧恐慌心理。

  目前,面对媒体报道的“深圳炒房团”大量来穗的现状,已经引起广州市民担心。一直持币等待的广州市民李小姐表露出担忧,现在本地居民购买力已经难以承受广州迅速上涨的房价,在“深圳炒房团”的带动下,相对增速较低的广州楼价会不会成为第二个“深圳”?会不会如媒体所言“深圳炒房团杀入广州,广州楼价面临失控”,广州楼市是否值得持币等待?

  

  主管部门应担起责任

  发布真实消息

  

  在这种真假信息满天飞的情况下,群众亟须一个权威有力的声音出来澄清事实。然而作为唯一掌握准确信息的房管部门却没有及时发布信息,任由媒体大肆炒作,夸大“某某炒房团”的威胁,传播“房价还会上涨”的信息,引起群众心理恐慌。

  对于“某某炒房团”,各有关部门态度颇为暧昧。据报道,惠州房产局的一位负责人表示,在现行政策下,政府对于购房者的买房行为没有约束的权力。东莞相关部门表示,现在还没有哪条法律规定不允许异地购房。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的一位处长则坦言,对于现在究竟有多少深圳人在广州买了房,并没有一个官方的统计数字,“统计起来难度很大”。

  广州房地产专家韩世同认为,目前政府不主动披露楼市信息的动因不在于统计难度大,而是因为有些管理部门出于一些特定的目的而不愿意发布数据。受访的专家也认为,作为公共利益的守护者,管理部门绝对不能“失语”。目前,楼市已如股市般在炒作,为何楼市就不能有股市般的信息披露监管机制呢?有关部门应定期披露房地产业的发展情况,这是对虚假信息最直接有效的反击。市民对楼市的恐慌也正是开发商希望看到的。所以在这关键时刻,作为一个公共利益的守护者,管理部门应该以正面信息予以反击。

  除了公布信息外,管理部门还应该加大对虚假信息的处理。对此,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蔡铭泽分析认为,新闻真实性问题的重新讨论,是一切向钱看的结果,意味着部分媒体已经丧失了自己的本位,是社会浮躁在新闻界的必然反映。他希望:在炒股和买房的狂热之中,媒体应和房地产企业以及经济热点保持一定距离,保持理性思考。这样才是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 据新华社

  对 峙

  都是高房价带来的好处!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