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是蜀汉皇帝,诸葛亮是丞相,赵云是翊军将军。
诸葛亮身长八尺,赵云也身长八尺。在关羽张飞之后,他们成为刘备的两根台柱子。
公元220年,孙权派吕蒙偷袭荆州(今湖北江陵),关羽败走麦城(位于今湖北当阳东南),被吴将潘璋斩首。闻报此事,刘备怒不可遏,欲起全蜀之兵讨伐孙权。但是,兵家最忌打无准备之仗,仓促起兵,显然是意气用事,如此报仇也未免失之于鲁莽。在这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能不能劝阻刘备呢?
这时,刘备的重要谋臣庞统、法正也已不在人世;而张飞和关羽、刘备“恩同兄弟”,脑子也已热得超标,自然是伐吴的“积极分子”,不可能会冷静,而且不久就被部下所害。于是,劝阻刘备的重任就只能落在诸葛亮和赵云身上。
该不该说,诸葛亮心里有数。他只是看在眼里,没有公开表示什么。
赵子龙忍耐不住,慷慨以陈。
他说,国贼是曹操,而不是孙权。只有先征伐、消灭了曹魏,东吴自然臣服……我们不应把魏国放在一旁,先与东吴开战。如果战事一开,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取胜的。
刘备哪里听得进去。公元222年,他让赵云留守江州(治所在今重庆市),自己带领大军直趋夷陵(今湖北宜昌)。
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陆逊一把火大破数万蜀军于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刘备丢盔撂甲,仓皇逃回白帝城(今属重庆),很快一命呜呼。
蜀军猇亭之败,不仅大伤了蜀国的元气,而且也永远地失掉了荆州。
面对惨局,诸葛亮叹息说,如果有法正活着,就一定能阻止主上不东征,即便东征,也不会损失如此惨重。
待到大势已经无可挽回了,诸葛亮站出来了,而且说得头头是道。大概,这就叫“事后诸葛亮”吧——这样猜度孔明是不是太没意思了?
诸葛亮毕竟是做丞相的大器,如果知道说也无益,他不说。
人家就是这样“口有遮拦”、“心有城府”、老谋深算。
后来刘备死前“托孤”与诸葛亮。虽然赵云的资历更老,追随刘备更早,忠心更“耿”,但刘备喜欢的还是“三缄其口”的诸葛亮,赵云连个“副手”也没安排。
记不得哪个名人说过,在关键时刻投弃权票的人不可与共事。我就弄不明白,人家诸葛亮咋就能成例外?不仅皇帝喜欢他,写史的陈寿喜欢他,写小说的罗贯中喜欢他,而且后世的人都喜欢他。
这大概就是人性吧。烦爱提意见的人,更烦那些被事实证明提的是正确意见的人。如果刘备战胜了东吴,很可能还会重用赵云,但不幸被你言中,对不起,靠边站吧。
这很可能就是赵云和诸葛亮的“差距”。俗话说,看破不说破,谁叫你说破呢?要不,《三国志》怎么会把赵云定位为“强挚壮猛”的“爪牙”!说得明白点,就是属于只能出死力的那种人喽!
无论读过《三国志》的人还是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大都说赵云好,但无论是在刘备还是诸葛亮“主持工作”期间,赵云都没有得到实质性的重用。
赵云,悲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