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5版:特别报道
3  4  
PDF 版
“超级月饼”粉墨登场说明了什么
帝王陵墓的孤独守护者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创新,还是创伤?
“超级月饼”粉墨登场说明了什么

中原网  日期: 2007-09-25  来源: 郑州日报  
  图为新制作完成的大月饼

  资料图片

  图为新制作完成的大月饼

  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临近,作为团圆吉祥符号的月饼成为眼下商家促销的主角。在这场促销大战中,被冠以“天下第一月饼”“超级大月饼”“月饼王”称谓的各种月饼纷纷在一些城市粉墨登场。

  这些上百公斤、几百公斤甚至两万多公斤的月饼,一亮相便激起千层浪,一时间月饼追“最”求“大”,究竟是传统创新还是文化创伤,成为社会争议的焦点,争论的背后是很多人对传统节日被过度商业化抽成“空壳”的担忧。

  

  

  

  从文化符号到商家道具

  各地“月饼王”粉墨登场

  

  前不久,一款被称为今年“天津月饼王”的大月饼在天津某大酒店亮相。记者在这家酒店大厅见到,上书“一轩明月”的仿古门楼下,酒店工作人员正在忙碌着给一拨拨拿着“月饼票”的市民和单位取月饼、装月饼,旁边放的则是一个黄锻托底、直径差不多1米的大月饼。

  酒店餐饮部总监温先生介绍说,这个月饼直径80厘米,厚度为20厘米,重量为85公斤左右,月饼是完全按照真月饼的做法放大的,从8月20日开始正式展示亮相。刚开始时是完全可以食用的,但放了这么多天后已经硬得像石头一样不能食用了。

  不仅天津,随着中秋节的日益临近,一些地方市场上也出现了类似的“超级大月饼”,这些月饼一般都动辄五六十公斤甚至三四百公斤,耗时也从十几个小时到四五天不等。

  在济南,一个重达50公斤的大号月饼亮相;在川渝联合举办的首届巴蜀食品博览会暨月饼节上,一个直径2.5米、重达400多公斤“组合式月饼王”和一个直径1.26米、可供1000余人同时享用的“单体月饼王”以及百斤优质火腿打造的“云腿月饼王”登场;在扬州,一个直径1.2米、重达200公斤的“京华月饼王”与市民见面;在兰州,一款被称为“国内最大果蔬月饼”的黑土豆月饼直径达2米多;在忻州,一个直径90厘米、重达60公斤的大月饼出炉;在福州,一个从700多公里外广东运来的直径1.1米、重125公斤的“超级大月饼”现身月饼展销会……

  尽管这些月饼算得上月饼界中的“超级巨无霸”了,然而与前不久沈阳出炉的“天下第一饼——中华圆月”相比,实在是有点小巫见大巫。

  据媒体报道,在沈阳大东副食商场亮相的这个“天下第一月饼”直径达8米多、重达22.5吨,荟萃了广式白莲、苏式玫瑰、京式什锦、台式凤梨、港式红莲、辽式枣泥等十个地方的口味。为完成制作,商场特意打造了一个直径超过9米、内部安装了600多个灯泡的圆形烤箱,动用了大约100人、耗时30多个小时制作而成。以1公斤月饼可供5人食用计算,这22500公斤的月饼可供11万人食用。

  

  月饼“追最求大风”尽刮

  传统创新还是文化创伤

  

  这些上百公斤、几百公斤甚至两万多公斤的“超级大月饼”一经亮相便引起了一片争议,商家的旗号是“弘扬传统中秋文化的商业创意”,但更多人则认为这是“创伤中秋传统文化的恶意炒作”。

  “大号月饼是弘扬传统中秋文化的商业创意。”天津这家大酒店餐饮部总监温先生的说法在商家中很有代表性,“中秋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做这么大的月饼主要不是为了销售,而是为了月饼品牌宣传,从而弘扬传承几千年的中秋文化。”

  针对商家的“创意”,记者在天津采访了21位市民,其中有19位对商家的说法表示不认同。在天津阳光100国际新城居住的陈筱说:“所谓的商业创意,只不过是商家炒作的幌子而已。月饼只是旨在寄托团圆吉祥的祝愿的符号,与做大做小毫无关系,不知道这么大个儿的月饼谁会买来吃,更看不出有什么弘扬传统文化的价值。”

  “这哪是什么创意啊,简直是浪费。”市民吴旭东说,这些大月饼比普通月饼烤起来更费火、更费时间、更费人力,而且很多在展示之后便成了不能食用的垃圾,所以与其说它是“商业创意”不如说它是商业炒作。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教授郝麦收说,这些全国和各地的月饼“之最”不仅对于弘扬真正传统节日文化毫无意义,反而给中秋文化造成新的创伤,过度炒作给原本已经褪色的中秋文化雪上加霜。

  “月饼刚开始是用来祭奉月神的供品,后来人们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和情感寄托。但时下的各种‘超级月饼’失去了月饼原有的意义。” 南开大学社会学教授唐忠新说,商家制作各种“超级月饼”除了作为商业噱头吸引一部分百姓的眼球外,实在是缺乏创意没有价值的“做大”。

  郝麦收说,“超级大月饼”的纷纷亮相不是偶然,饮食文化本身也是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但近年来在商家的炒作下我国传统节日食品从注重情感变成了注重形式,而节日背后深厚的文化积淀却逐渐被抽空。眼下各地纷纷登场的“超级大月饼”正是这种商业炒作的缩影,不仅中秋节有“天下第一月饼”,元宵节有“巨无霸元宵”,端午节还有“中华第一棕”。

  

  重建文化内涵

  还传统节日“本真面目”

  

  中秋节作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核心文化内涵是祝福社会和谐进步和家庭团圆幸福,除了有全家人拜月赏月和品尝月饼的习俗外,各地还逐渐发展出“烧斗香”“走月亮”“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卖兔儿爷”等民俗节庆活动,而月饼只是这道传统美餐的作料。

  “然而时至今日,商家的过度炒作让月饼作为亲人之间寄托团圆吉祥的载体功能遭到了异化。”天津社科院王来华教授说,“超级大月饼”的出现不仅是月饼品牌为迎合“送礼经济”而吸引消费者眼球的结果,也折射出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尴尬。

  王来华坦言,如今中秋节正慢慢丧失其文化内涵和魅力,变得越来越商业化,月饼俨然成为中秋节的主角而越做越大,但节日的“魂”却消失了。

  在专家们眼里,中秋节负载的美好愿望很珍贵,眼下的中秋节并不是完全被抛弃了,而更多是被过度地商业化了,丧失了节日背后深厚的文化积淀,成为徒剩其表的一个“空壳”。

  中秋节“过度商业化”是我国传统节日以及承载文化境遇的一个“缩影”,借用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抢救民间文化的著名作家冯骥才的话说,目前最大问题是传统文化的文脉已断,这才是最可怕的。

  “商家的炒作对传统节日‘空壳化’和传统文化传承断裂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唐忠新说,商家忽视节日食品的精神内涵挖掘、舍本逐末地追求其物质外壳成为传统节日文化每况愈下的始作俑者,眼下的传统节日文化已显得支离破碎,甚至只剩下一些形式的东西。

  郝麦收说,我国传统节日延续数千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和根脉,也是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元素。

  专家们认为,目前当务之急是收复失守的传统节日文化阵地,让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在现代化的土壤中找到新的生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商家更应铺锦叠秀,而不是让过度炒作冲淡了传统节日的味道。

  现在是应该重视传统文化、还传统节日一个“本真面目”的时候了。否则等到有一天,当人们捧起月饼时想到的不是“嫦娥奔月”和“每逢佳节倍思亲”,端起元宵想到的也不是“赏灯猜谜”和“千门开锁万灯明”,吃着粽子想到的更不是“屈原投江”和“龙舟竞渡”那才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悲哀。 据新华社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