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档案 袁义强,35岁,医学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业务副院长、副主任医师,河南省心脏起搏与电生理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心内科临床及介入诊疗工作,擅长冠状动脉造影、支架成形等心血管病的介入诊疗,完成各种心血管介入手术4000多例,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省、市科技进步奖6项,正式出版的专著受到著名心外科专家朱晓东院士的好评,先后获得郑州市“五一劳动奖章”、“学术技术带头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科技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
|
9月30日是“世界心脏日”,“世界心脏日”的永恒主题是“健康的心、快乐人生”。在这个意义非常的日子到来之际,带着崇敬与好奇,记者走进了郑州市七院心导管室,零距离感受心血管内科博士袁义强繁忙而充实的一天。
9月18日上午8时不到,记者来到郑州市冠心病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郑州市七院心导管室。只见走廊里步履匆匆的医护人员正推着手术床将患者送进介入手术间,等待区早已坐满了患者的家属,他们正静静地等待着、期盼着手术成功的消息。
简单的寒暄后,记者穿上白大褂,紧跟采访对象——医院业务副院长袁义强博士,走进心导管室控制室,透过厚厚的铅玻璃,带着一种紧张而新奇的感觉,零距离观察和感悟着医护人员为挽救心脏病人的生命,与死神进行的紧张、忙碌却又几乎悄无声息的较量。
★喜
“袁医生啊,俺妈身体挺好的,不闷也不喘了,血压也正常,一大早就出去转圈了,真是太谢谢您了!”
8时10分,袁义强博士利用手术前准备的时间,抽空给一周前出院的患者打了个电话,当得知患者的情况良好时,他舒心地喘了口长气,脸上流露出一种重症患者抢救成功后的喜悦。
52岁的巩义农村患者李某,是一位重症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合并房颤的患者,心脏扩大,心功能Ⅳ级,被多家医院诊为难治性重症心脏病。24年前,李某就备受疾病痛苦折磨,不能平卧,双下肢浮肿,生活不能自理。7月24日,她慕名来到市七院。经检查发现,患者心影呈畸形高度增大,心脏几乎占满了整个胸腔,心胸比高达0.96,超出正常人近一倍。心脏各瓣膜均不同程度受损:二尖瓣重度狭窄、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主动脉瓣、肺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合并心包积液、心房纤颤,住院期间,患者因心衰几次告病危。
这种晚期瓣膜病患者,开胸手术不仅费用高,而且风险很大。怎么办?为了患者的生命,袁博士果断决定:先采用药物治疗,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然后进行心脏介入手术。9月1日,球囊扩张手术成功。9月11日,患者康复出院。虽然那一天他连做了十几台手术,但又一次高难度手术成功的喜悦,却让他忘记了劳累。
★乐
9时许,加6床患者被推进手术室。该患者不明原因地出现胸痛多日,并向四周呈放射状隐痛,在其他医院诊为冠心病,治疗不见好转,后经熟人介绍找到袁义强博士。
为更深刻地感受手术医生的艰辛,记者换上洗手衣,穿上重量近10公斤的铅衣,随同手术医生走进介入手术室。才短短一个小时,就感到腰酸背痛腿发麻。虽然房间里开着空调,可当记者脱下铅衣时,发现内面的洗手衣已被汗水浸透,贴在身上。要知道,袁博士他们,穿上这近10公斤重的铅衣,最多时一天要在有射线的环境中工作8至10个小时,完成十几台手术,其辛苦可想而知。
帮病人摆好体位—消毒—穿刺—置入导管……医务人员熟练地操作着。“往回拉,再拉,再推,冒冒烟。好,退出来。”主控室里,袁义强博士沉稳地指导着。“前降支、回旋支有点病变,但问题不大……”他转身对神情紧张的家属说,“不用担心,回去用药治疗就行”。“太感谢您了!”患者家属一扫脸上的阴云,握着他的手高兴地说。看到这种场面,记者与手术室里的医生、患者心情也都轻松了起来。
★哀
“不管我们的照明灯烛把光线投射多远,照明圈外依然死死围挡着黑暗……我们都是求索之人,求知欲牵着我们的神魂。就让我们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移动我们的提灯吧,随着一小片一小片的面目被认识清楚,人们最终也许能将整个画面的某个局部拼制出来……”法布尔在《昆虫记》里如是说。
“医生应该这么看待医学,我希望公众也这么看,不能要求医生把病都治好,这是医学的局限性。”不少医学权威专家这样呼吁公众理性地看待医学。但袁义强博士喜欢挑战,总是把风险留给自己,对自己的技术精益求精,容不得丝毫的失误与失败。他常对身边的医护人员说:“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病人把这唯一的一次生命交给你,你就应该全力去拯救他。”
9时40分,进入介入手术室的患者是33床李某,他的病情比较轻,负责手术指导的袁义强博士脱掉厚重的铅衣,来到主控制室,在这里记者聆听了一个心脏内科医生心灵脆弱的一面。
“我信任你,怎么做你看着办,出现意外我不后悔!”去年夏天,一位老年患者在辗转了多家医院之后,慕名找到袁义强博士,一见面就撂下这样让他感动的一番话。最后手术成功了,可由于多种原因老人还是走了。“病人如此信任你,可你面对他渴望生命的眼神,却没能把他从死亡线上拉回。”虽然作为医生,袁义强博士和他的同事们已经尽心尽力了,但他仍自责不已,那一晚下班回家的路上,他流了一路的眼泪。为生命的脆弱,也为医学的无奈。
★怒
袁义强博士是个爱憎分明的人,眼里揉不得沙子,碰到不孝顺的患者子女,他会“教训”几句。临近下午5时,手术终于结束,在袁义强博士的办公室,记者与他攀谈起来,他向记者说起他遇到的痛心事。
“就当我没有儿子!”一次查房中,细心的袁义强博士发现一位老人一直没有家属过来探望,于是就和老人闲聊起来。原来老人有个儿子,家境非常不错,就是借口工作忙而不来看他。听完老人的遭遇,袁义强博士气愤不已,最后老人走时,他差点和这个不孝顺的儿子打起来。
对于贫困的患者,袁义强博士非常同情,总是想办法为患者省钱,甚至自己掏钱为患者买药,但个别患者却利用他的爱心讹钱、赖账。去年秋季,一天下午4时许,一位郊区重症患者,一天晕倒了好几次,被家人用车急匆匆拉来。看到患者情况危急,他二话没说,立即急诊手术,没有想到患者恢复后,竟留下两万多元的欠款溜之大吉。还有一位患者家属不仅不交费,还围攻科室打人。
面对这样的患者,袁义强博士坦承自己有压力,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这个职业,因为他最大的快乐是把病人治好,尤其是让病情复杂的患者心脏健康地跳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