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识并痴迷羊毛
“那时候中国人都穿棉花,穿不起毛料。”1949年,许克偶然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篇关于中央纺织部举办的羊毛技术研究班招学员的文章,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报名参加考试,结果被幸运录取,成为从全国招录的16名学员之一。第一次上课,许克就对羊毛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老家在北京的许克,自从结识羊毛后,生活就变得不平静起来。上学一段时间后,由于成绩优秀,还没有毕业的他,和其他两名同学被派往上海工作三个月,从事各类羊毛的试验和科研工作。1958年,我国决定在产羊毛的省市建立毛纺厂,许克义无反顾地支边到青海西宁毛纺厂,一干就是20年,1978年,许克再次被调到河南商丘第三毛纺厂,后又被借调到省纺织厅;1983年,关系转入郑州毛纺厂,直到1988年退休。“在河南省的10年间,我为省里完成了21件羊毛大事,这是我一生的心血。”许克告诉记者。
为国家留下珍稀羊毛
许克有一个宝贝——他亲手制作的一套中英文的横版和竖版的50种澳洲羊毛标本。“它在我国应该是唯一的。”许克告诉记者,为了得到这50种澳洲羊毛,这里面还有个小插曲。1986年,澳大利亚羊毛专家到中国讲学,向我国羊毛专家介绍和展示了他们的50种澳洲羊毛,并号称任何国家都比不上,当纺织部领导提出要求将50种澳洲羊毛赠送给我国时,澳大利亚羊毛专家却拒绝了。在无奈之时,许克灵机一动,当晚叫助手买来50个信封,从每个品种的澳洲羊毛中拿下一小撮,夹到信封里,并在信封上注明品种名称。这样,这份珍稀的标本终于留在了我国。
久病缠身不忘羊毛
近几年,许克的身体一直不好,经常住院,可是他念念不忘的仍是他的羊毛。在病中,他制作了中英文的竖版50种澳洲羊毛标本,捐赠给了河南农业大学,他希望能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羊毛技术。“我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可是我感觉自己有很多事还没有做。”许克说,他一直在独自整理编撰一本约30万字的关于羊毛学的著作,现在已经写了16万字。
家住南阳路219号院的许克,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批羊毛技术专家之一今年80岁高龄,仍独自整理编撰一本约30万字的羊毛学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