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立的高楼、成片的绿地,展示着郑州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报记者 陈 靖 摄 |
|
弹钢琴,只有各种音符的紧密配合,协调有致,才能弹奏出华美的乐章。
抓经济就像弹钢琴。
5 年来,郑州经济一方面保持高速增长,同时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所呈现出来的图形也是相当好看,实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郑州人民用自己勤劳和智慧,演奏出一幕精彩纷呈、气势磅礴的钢琴协奏曲。
速度和质量效益实现了协调发展
郑州经济发展经历了四年的大牛市,在经济运行速度和质量效益的曲线图上,经济发展的速度一路飘红,而与之相符合的是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红线完全与速度相吻合,是两条高速上升的红线。
衡量一个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的好与坏,要靠真金白银说话。郑州市财政收入的迅猛增长,从一个侧面折射出郑州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从2001年到2007年的6年中,郑州市地方财政收入以近乎呈阶梯式的方式向上递增;而财政收入的“起飞”则是从2003年开始,2003年的财政收入迅速从前两年的55亿、58亿蹿升至72亿;如果用“牛市”来形容近年来郑州财政收入的话,从2003年到今年可谓一路飘红:从2004年到2006年,依次为114亿、151亿、202亿,距今年253亿的高点也已近在咫尺,这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财政收入的增加,更能折射出郑州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的事实。今年上半年全市财政收入完成134.07亿元,同比增长29.3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8.05亿元,同比增长28.05%。全市税收收入完成86.69亿元,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0.22%,同比提高2.7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22个百分点。来自工业的税收为20.7亿元,同比增长21.34%,占到23.94%。而2006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944亿元,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达到54.1%,工业已成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从工业企业这个角度来看,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291亿元,比2002年的682.1亿元净增1608.9亿元,增长2.36倍,平均增长35.4%;实现利税突破300亿元,达到356.7亿元,比2002年的84.5亿元净增272.2亿元,增长3.22倍,年均增长43.3%;实现利润突破200亿元,达到213.4亿元,比2002年的34.2亿元净增179.2亿元,增长5.24倍,平均增长58%。主要经济指标在9个中部及周边省会城市中位居前列。2006年销售收入居第三位,利税总额居第二位,利润总额居第一,接近济南和长沙两市的总和(217.1亿元),比西安、南昌、合肥、太原4市的总和(190.4亿元)还要多。
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我市的商业和服务业也有长足发展。在以批发零售和餐饮业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方面,2006年批发零售业实现增加值148.9亿元,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65.9亿元,比2002年增长90.1%,年均增速17.4%。但传统服务业在三产中的比重逐年降低,2002年占26.7%,到了2006年占24.8%。较之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在以更快的步伐前进,金融保险业和社会服务业在三产的比重分别从11.6%和7.4%上升到12.8%和8.8%,其他新型服务业如信息咨询、连锁经营、社区服务等方兴未艾,服务业结构在优化。
与此同时,一些全国知名商业品牌,家乐福、麦德龙、家世界、丹尼斯、大商等知名企业纷纷入驻郑州,并以此为阵地向全省扩张。一批大型的具有时代气息的综合商厦,功能完善,装修气派,丰富的商品,优质的服务,让广大顾客在购物的同时,也享受到了现代生活的时尚和品质。
作为生产型服务业的文化产业发展迅猛,旅游和文化产业的联姻,也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全市上半年接待旅客1458.2万人,总收入144.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2%。伴随城市框架的拉大,郑州的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带来契税与土地增值税的大幅增长;而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三大主体税种也以超过20%以上的速度增长成为今年全年整体收入的重要方面。交通运输、通讯服务发展迅猛,已经形成铁路、公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会展业得到健康发展,郑州成为召开国内不同类型展销会、订货会的中心城市,每年在郑州举办的各类全国性、区域性的交易会、博览会、洽谈会上百次。值得一提的是郑州商品交易所,期货行情通过15家报价系统向全世界各国和国内各地同步传送,“郑州粮价”已经成为全国粮食的指导价格,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粮食行情的一个窗口。
目前,郑州已经成为商业网点星罗棋布、各种业态异彩纷呈的商贸都市,贸易业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822.2亿元,比2002年增长72.7%,年均增长14.6%,2006年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37.4%。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