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文超接受由人民日报驻河南记者站、省委宣传部网络处主办,人民网河南视窗和商都网共同承办的大型网络访谈栏目——《高端网谈》专访,围绕“推进跨越式发展、共建和谐社会”这一主题与专家和网民进行了交流。
省社科院副院长喻新安应邀参加访谈。
记者:作为郑州市委书记,您对郑州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王文超:郑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一个文化灿烂的城市,一个人杰地灵的城市,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
作为经济专家,喻新安认为郑州是个不断创造惊喜的城市,也是个很有潜力的城市。
明确未来发展思路
记者:围绕科学发展观,郑州市委、市政府今后的施政思路是什么?
王文超: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更好更快发展的主题,不断解放思想、探索实践,初步形成了一系列指导发展的思路。在发展战略上,坚持全力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在总体要求上,强调要“加快发展、维护稳定、为民谋利”;经济发展思路上,提出要“强化枢纽地位,优化工业结构,建设商贸都市,发展现代农业”;城市发展思路上,提出要“保护改造中心城区,加快建设郑东新区,带动中小城市建设”;城市发展目标上,提出要建设“文化郑州、生态郑州、平安郑州、和谐郑州”。这些思路、要求和目标是指导郑州发展的基本工作思路。
大力实施八项工程
记者:郑州如何推进跨越式发展,在中部崛起中扮演重要角色?
王文超:首先是搞好战略发展规划。去年年初,我们制定了跨越式发展三年行动规划,重点是搞好八项工程,其中,涉及工业方面的是扶优扶强工程、科技自主创新工程和产业园区建设工程;农业方面的是新农村建设工程;城市建设方面的是城市建设管理工程、生态建设工程;文化方面的是文化建设工程;强化枢纽地位方面的是交通枢纽和物流工程。八项工程是通过项目带动来实现的,我们重点抓好280个重点项目,重中之重是20个重大项目,所以对产业的发展和调整起到关键带动作用的项目作为重中之重,这是我们的规划,首先要把规划做好。二是要加强领导,组织到位。我们组建了八个工程指挥部,市级领导分别担任指挥长和副指挥长,一个指挥部一套班子,一抓到底。三是要切实抓好组织实施。要做好技术的规范、引入,加大融资力度,创造宽松的环境,认真抓好项目的实施。四是要做好协调服务工作。这些重点项目的实施需要各个方面、各个部门包括上级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支持,政府主要是帮助企业、帮助项目搞好服务。
通过这些措施,加快推进跨越式发展的进程,壮大郑州的经济实力。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八项工程的实施,到2008年,实现“三个一千、三个翻番”,即全市生产总值净增1000亿元,利用域外资金累计1000亿元,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比2005年翻一番。
发挥四大优势 优化工业结构
记者:目前郑州在工业方面有哪些突出优势?
王文超: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没有工业化也建不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商贸城。所以把工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是这几年我们始终坚持的基本指导思想。这几年郑州工业的优势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第一,工业经济的规模不断壮大,在省会城市中的位次不断前移。2000年,郑州的工业增加值是360多亿元,在省会城市里面我们的排位是在第11位,去年已经达到944亿,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排到第6位。
第二,工业名牌产品不断增加。目前,中国名牌郑州有10个,河南省名牌郑州有66个。如:宇通、三全、金星、黄金叶等都是中国名牌,这些名牌不仅提升了郑州工业的形象,也增强了郑州的影响力。
第三,郑州工业经济的效益位居省会城市前列。在周边九个省会城市(包括中部六省省会和西安、石家庄、济南等市)中,郑州去年的工业效益实现了213亿元的目标,排在第一位。郑州工业经济的效益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也排在前五位。
第四,企业规模、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如在铝工业、客车、新材料等方面,郑州已经形成了突出的产业优势。
记者:郑州工业发展目前还存在哪些困境?下一步如何优化工业结构,提高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王文超:工业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面临的问题还很多。一是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二是产业层次还不够高;三是企业装备水平不高;四是研发依然是薄弱环节,研发经费占整个销售收入的比重偏低。
针对这些问题,下一步我们将从几个方面着力:
第一,要切实抓好自主创新。我们计划通过和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结合,进一步推进科技自主创新;进一步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使科研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逐步达到5%左右。
第二,要下大气力关闭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这几年我们已经关闭了1000多家小造纸厂、小化工厂、小耐火材料厂,该关的小煤窑也都关了。下一步还要继续努力把那些设备落后、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淘汰掉。
第三,要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升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
第四,要加强人才的引进。我们现在企业家队伍还相对薄弱,所以引进高端人才也是发展工业的重要保证。
第五,要强力发展高新技术。把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化工医药等作为今后发展的重点。
通过这些措施,实现工业机构的优化,逐步提高工业的技术水平、装备水平,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