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文
司马懿和诸葛亮的不同之处是他要对付的敌手和潜在的敌手更多一些。
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言听计从,曹睿视司马懿不过是老臣之一,并不十分信任。诸葛亮在西蜀,几无一个可与之相埒。而在洛阳朝中,曹真、曹休这些近亲,陈群、华歆、王朗这些重臣,权势不小,与司马懿不相上下,并对他深怀戒心。刘备托孤时,要他的儿子对诸葛亮以父事之,而曹操早留下“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于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的评语。
因此,诸葛亮只有一个敌人,即曹魏,只有一个念头,即北伐,也只有一个手段,即诉诸武力。司马懿知道,魏之患在蜀,而不在吴,防蜀甚于防吴,但从曹丕起,攻吴之心重于攻蜀。司马懿知道魏强蜀弱,坚守不出,以逸待劳,则蜀必败,但朝野上下,势骄焰盛,务求必克。
他知道,功高不但震主,也会引起同僚嫉妒,适度退让,以免锋芒过露,但又不能使人认为他不是举足轻重的力量。从长远来看,不宜急于和诸葛亮决战,同时,等待中谋取求得“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又不能不打,朝野上下要看到他的战果。他也了解,一旦太辉煌,同僚固非小事,主子猜疑则更加可怕;而无所作为的话,有可能被黜还乡,一败涂地。
所以,他得把握住,赢不能大赢,输不能大输,攻不宜太攻,守不宜太守的分寸感,要比诸葛亮难多了。由此可见司马懿的心机和他处于荆棘丛中的谨慎,以及善处左右的韬略。在当时诸葛亮、陆逊与他这三个堪称棋逢对手的主帅之中,应该说他处境最难,所以,他在政治上,也包括在军事上,以退为进以守为攻,步步为营,终于取得最后的胜利。
诸葛亮六出祁山,一次只能带一个多月的粮草,粮吃完了,就得撤回去。所以,他是典型的追求速战速决的短期行为者。司马懿不仅要打败诸葛亮,打败蜀国,还要打败吴国,夺取魏国,变为一统的司氏天下。他的目光,要比争夺几座城池远大得多。
司马懿不但在军事上是诸葛亮难以对付的对手,在政治上,也表现不俗。他知道,诸葛亮必取武都、阴平、遂派郭淮、孙礼袭蜀兵之后。诸葛亮知道司马懿必有此举,亲率兵马,来袭郭淮、孙礼之后,前后夹攻,魏兵大败。在武都、阴平失守以后,司马懿料到诸葛亮不在营中,定去两城安抚百姓,派戴陵等人去夺蜀寨。诸葛亮却未离寨,并设下包围圈,以待偷袭。司马懿在这时以一种开朗的胸怀,大家的气度,承认“孔明智在吾先”。一个不怕承认失败的对手,是令人不寒而栗的。
难怪孔明先生叹息:“彼深知我也。”
摘自《天下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