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2版:要闻综合
3  4  
PDF 版
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解民忧
上接第一版
农村党员干部远程 教育在郑交流经验
拆除一根烟囱奖两千
向差异化经营要效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上接第一版

中原网  日期: 2007-09-28  来源: 郑州日报  
  (上接第一版)于是,郑州首次向世界发出邀请,采取国际招标选择郑东新区的规划方案。16家国内外一流的设计单位在规定时间内提交方案,经过认真考察,选定了日本黑川纪章事务所、法国夏氏事务所、澳大利亚COX集团、新加坡PWD集团、美国SASAKI公司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等6家单位参加规划设计竞争。12月,以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原建设部副部长)宋春华和建设部总规划师陈晓丽为评审组长,31名国内外著名专家经过反复评审,日本黑川纪章方案以其先进的理念和独具魅力的设计最终脱颖而出。

  在升达艺术馆一个月的公开展示期间,近10万市民观看了展览,问卷调查显示,90%以上的市民赞同黑川纪章的方案。在此基础上,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以地方法规形式对规划方案予以确认,并按照有关法定程序,逐级审批,报国务院备案。2002年7月,在世界建筑师联盟年会上,黑川纪章的郑东新区总体概念规划等方案,获得首届“城市规划设计杰出奖”。

  一个新的城市模式显现在人们面前,生态城市、共生城市、新陈代谢城市和环形城市等先进理念首次与中原大地相拥。这其中,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历史文化和生态发展轴线,像一条金线穿起新老城区的现在和明天,而快速路网更如蛛网将新老城区连成一体,新区的建设为老城区改造提供着新的活力和空间支撑。

  “郑东新区的建设倾注了省委的殷切希望和全省人民的重托。”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王文超说。两任省委书记李克强和徐光春时刻关注着郑东新区的发展,李克强每年至少两次到郑东新区调研指导,并制定了“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的建设目标。徐光春到河南工作的第二天就到郑东新区视察,并提出中原崛起看郑州。省长李成玉多次到郑东新区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

  郑州更是倾全市之力建设郑东新区,李克、王文超和市长赵建才先后担任郑东新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从全市各个局委抽调的业务骨干及国内外选拔的优秀人才会聚东区,他们中的许多人放弃了熟悉、稳定的工作岗位,义无反顾地奔向当时还是荒凉一片但充满希望的东区,做起了大郑州的“拓荒者”。

  2003年1月20日,隆隆的钻机声打破了千年的沉寂,郑东新区的第一个项目、CBD三大标志性建筑之一的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正式开工建设,如火如荼的建设热潮扑面而来,郑东新区的建设大幕开启了。

  现代建筑群与中原文化的对话

  在郑东新区的规划中,CBD和CBD副中心通过运河在大地上“画”成一个巨大的“如意”,有人说这是东区的图腾,其实这只是郑东新区建设特色化的一角:

  从规划开始,特色城市就融入东区的建设理念中,环形城市的建筑高度分别控制在80米、120米,世界独一无二;有“高、精、尖”之称的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多项技术国内外领先,会议中心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伞”;河南艺术中心美感十足,3000年的埙、5000年的排箫和8000年骨笛的造型,张扬着中原文化的烙印;“中原第一高楼”郑州会展宾馆,更是以嵩岳寺塔造型;在CBD如意湖的四周,有一组名为“群英会”的雕塑,45根戴着各种帽子的石柱,代表不同的角色,象征着多元文化的共生。李克说过:郑东新区的规划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有特色的。

  原创、开放、包容是中原文化的基因,在高楼、阔路、绿地、立交……这些现代城市符号外,如何把3600年的厚重城市历史反映出来,避免城市建设的通病——千城一面,显示自己的城市特色?

  从城市气质上说,郑东新区在总体规划之外,还有详细规划和11个专项规划,150平方公里的城区规划一步到位,这在全国也没有先例。CBD交通专项规划、绿地保护规划、文物古迹保护规划、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起步区户外广告规划等专项规划有不少在老城区都没有做过,完整、详尽的规划确保了新城区格调的统一、协调,也避免了重复建设和浪费。

  从城市个性上说,每个大的建筑,都要有3个以上的设计方案,优中选优。147条(段)通车道路景观“一路一树一景”,32座桥梁桥桥皆景。公园突出体现了郑州的地域特色、城市特色和绿化特色。有“水域靓城”美誉的东区,水系是一道亮丽的风景,160亩的如意湖和6平方公里的龙湖通过4.2公里长的运河相连,与流经老城的金水河、七里河、熊儿河、东风渠相互辉映,湖中综合水景表演、湖畔露天酒吧、文化广场和水上观光项目共同构成风光绮丽的东区风景。独特的路、桥、河、楼景观,造就了东区不一样的城市风情。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自求平衡,滚动发展”的创新工作思路,让郑东新区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开发建设势头。目前东区建成面积达43平方公里,累计完成投资440多亿元,社会资金投入占到70%以上,其中省外、国外资金占到1/3以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郑州考察时对郑东新区的建设给予充分肯定:“郑东新区是市场化运作,不仅使东区发展起来了,也把整个城市建设搞活了。”

  人与城市的对话

  CBD内环有家刚开业的高档餐馆,客人就餐后前厅经理王艳君常建议客人到如意湖转转。她说:我们这叫借景,东区这么漂亮,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多好的外部环境。

  人与城市的关系在郑东新区是自然、宜居、和谐。

  而人与城市的和谐首先是城市与自然的和谐。纵横交错的水系,水的净化处理是个大问题,东区没有建污处理水厂,而是利用了生态、环保的城市人工湿地技术。CBD附近的人工湿地里,绿叶摇曳,流水潺潺,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个公园呢。

  东区有句口号叫“50年不挖沟”,水、电、气、暖、通讯管网等提前预设,基础设施地下部分一步到位,就连5个11万伏的变电站也是全部入地。

  严格土地管理,防止浪费,实行集约化发展,对圈占土地不动工建设的,不但处罚,最终还要收回土地;变招商为选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项目,投资再大也不要,为此东区舍弃了几十个大项目。

  “以人为本”理念奠定了人与城市的和谐。在东区的建设规划中,每500米有配套的商业网点、公交点站、幼儿园、小学,每1000米有初高中、大型超市和医疗网点。29所学校、100多家饭店、283家商业网点、63家医疗网点,让居民“居之易”、“居之宜”。

  对这个城市最有发言权的是这里的老居民,为了东区的建设,有6.5万农民离开了他们世代居住的土地,而今他们已搬回到社区化的安置小区。在金水区崔庄小区,赵红恩是村里先富起来的部分村民之一,他觉得现在的生活比原来好:“说个最简单的事,现在夏天基本上看不见蚊子和蝇子了。过去个人再有钱,只能改善自己家里的居住环境,整个村里的大环境还是不行。现在改成社区了,什么都和城里一样,学校教育、居住环境、交通都比过去强太多了。”他们现在还多了一样新任务,每逢过年、庙会,亲戚朋友确定聚会地点时,首选就是到他们这里来。“我们这里条件好呗。”

  “新区建设让原来不和睦的家庭关系也和睦了,拆迁后老人们分了房子,每月有社保,不孝顺老人事少多了。一些偏远的村庄也盼着能早点拆迁呢。”祭城办事处的副书记彭英说。现在他们正忙着对失地农民进行就业培训,让拆迁农民真正实现“居住环境好,生活质量好”。

  郑东新区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国内外好奇的目光。据粗略统计,仅去年一年东区共接待各种政务、商务考察团1894批次、6.6万多人,有300多万游客到东区参观游览,东区正成为我省城市游的第一景点。CBD文化广场上,铿锵的豫剧与柔情的流行歌曲随着夜风飘散,共同抒发着对生活的热爱。

  商家也看好商机无限的东区,目前已有200多家入驻。以CBD为中心的金融、保险业和总部经济发展迅速,聚集效应初步形成。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从2005年10月启用以来,成功举办了32次大型国内外会展活动,参展人数超过200万人次,拉动经济效益60多亿元。仅2006年,就有27个国家和地区,131个城市的1834批次65054人次前来东区参观考察和投资洽谈,累计有190多家企业落户东区,29家外资企业到东区投资兴业。

  现在与未来的对话

  2400多年前,出生于东区圃田的列子讲述了一个愚公移山的故事。2400年后,一个新城区拔地而起,老城区的华丽转身,成就一个现代化的新城区,“列子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数字见证着成绩。起飞于一个老机场跑道的郑东新区确实在“飞”:郑东新区开发建设势头强劲,累计引进项目203个,192个项目开工建设,近100个项目完工、投入使用,道路、桥梁的通车长度174公里,在建和建成房屋面积1560多万平方米,入住人口突破15万人。三大标志建筑的河南艺术中心初显姿容,计划10月投入使用;投资22亿、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280米高的郑州会展宾馆正在进行基础施工,明年可完成主体工程。已开门迎客的郑州国际会展中心获得2006年度中国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会议中心、展览中心钢结构分别获中国钢结构最高奖金奖,2004年度中国会展业十大优秀展馆,2004年度中国会展业展馆新锐奖,2005年中国(硬件设施)最佳展览场馆等多项殊荣。

  一个现代化的交通枢纽正在东区崛起,汇聚了铁路、公路、轻轨等多种交通方式的郑州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已开工建设,“火车拉来的城市”正在全力“提速”,郑州至西安、石家庄、武汉、徐州的高速客运专线,使郑州与周边大城市形成一个2~3小时的经济圈。同时,轻轨与市区、开封等城市相连,郑州国家干线物流港、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国内外大企业的进驻都为郑东新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劲,资本、资源、人才等掀起的滔天巨浪助推东区挺立在时代的潮头。

  “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的按规划建设”是市委、市政府建设东区的决心,特色、宜居、活力、和谐是东区永恒的底色。主管东区工作的副市长王庆海表示,东区今后的发展将继续坚持实施规划不动摇,坚持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连续性;继续坚持高标准的设计,高质量、高品位的建设,把东区打造成一个在国内外有影响力、有特色、现代化的新城区。

  这就是我们的郑东新区,脚下掩埋着古老商民足迹的现代城区,一个充满活力与生机的地方!审视郑东新区,其实就是解读一部古都辉煌、湮灭、崛起的历史。腾飞的翅膀已经张开,让我们迎着新世纪的阳光,沐浴着千年的荣光,向着明天——起飞!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