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1版:要闻
4  
PDF 版
加强自主创新 增强核心竞争力
农村党员干部远程 教育在郑交流经验
新区与古都的对话
共建共用出海港口
家庭和谐推动社会和谐
创新思路抓党建 建生态经济强区
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 明年1月召开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新区与古都的对话
■本报记者 王文霞
中原网  日期: 2007-09-28  来源: 郑州日报  
  前不久,团市委组织机关干部来郑东新区参观,他们中的许多人一直生活在老城区,到东区一看,赞不绝口:建设得真快、真漂亮,不愧是郑州的亮点和骄傲。

  2003年至2007年,近5年的时光里,郑东新区像是一部鸿篇巨制的电视剧,高潮迭起,不断给人兴奋、喜悦和惊奇。如今,郑东新区已成为郑州人引以为自豪的新城市“形象大使”。

  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这是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克强为郑东新区制定的“进度表”。今天,当你来到刚刚被评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的CBD”——郑东新区CBD,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由近60幢高楼组成的壮观的建筑巨阵,勾勒出的却是柔美无比的环状城市曲线;龙湖南区,一幢幢造型精致的住宅楼诉说着今天郑州人的幸福生活;商住物流区,新入驻的国内外大企业正在演绎着“得中原者得天下”的新内涵;宽阔的马路和广场,主题各异的展会,深含喻义的城市雕塑,红花绿草碧水……这一切无不展示了这个新城区的现代、传统、时尚、活力、精致和豪气。

  郑东新区,一个精妙绝伦的城市建设杰作,她在一个有着3600年历史的古都文化积淀上建起,面对的是古朴厚重的商都遗址,面对的是中原文化钟灵毓秀的汇集之城,面对着大河村和流淌了几百万年的滔滔黄河,进行着一个古老而年轻、现实而哲学的精彩对话。

  新区与老城的对话

  郑东新区的建设是一个古都的新世纪梦想。

  按照1998年国务院批复的《郑州城市总体规划(1995年至2010年)》的要求,郑州市区人口发展长远目标为500万~600万,城市化水平达70%~80%。2003年《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要求,做大郑州、加快发展、做区域性中心城市、成为中原城市群的龙头,2020年人口500万以上,建成区规模500平方公里以上。

  作为一个近亿人口大省的省会,21世纪初,郑州市区人口不足200万,面积近14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规模偏小,人口密度过大,而陇海、京广铁路的交叉分割,更使城市的发展空间受到很大制约。而此时,周边与郑州情况相差无几的众多省会城市正各显其能,“大干快上”。

  处于内外夹击中的郑州如何“突围”?

  郑州当时规划在城市东部的老军用机场建设一个港澳新城(郑东新区),用于扩大城市规模和吸引投资。2001年8月和9月,李克强两次听取郑州市的汇报后,明确指示:“高起点、大手笔、重新规划郑东新区!”经过慎重研究,市委、市政府最终确定了郑东新区的大框架:位于国务院批准的郑州城市总体规划东部的圃田组团,西起中州大道,东至京珠高速公路,北起连霍高速公路,南至陇海铁路,加上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成区及拓展区,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50万。

  这整个就是再造一个新郑州啊!怎么建?郑东新区既是一个崭新的城区,但又是郑州市区的延伸和继续,她有着郑州的品格、人文的传承,但又必须有新的面貌、新的精神。一开始,这就是决策者和建设者思考的问题!第一个层面,新区新形象,从老区建设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摒弃“摊大饼”,采用“组团式”;第二个层面,建设新城区,不忘老城区,新城区更高端、更时尚,老城区建设应该更舒适、更人性化;第三个层面,新城区的建设要使之成为经济的领头羊!而老城区原有的工商企业、楼宇经济、城市建设的开发,要成为郑州经济的坚强后盾;第四个层面,两个城区的共同建设与开发会使郑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更和谐更协调;第五个层面,作为中原城市群的龙头,郑东新区的建设必须显示出新世纪河南人、郑州人谋大事、干大事、成大事的信心和能力,“一流规划、一流设计、一流施工、一流工程”。

  2001年9月,时任郑州市委书记李克提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用世界的眼光、专家的智慧建设郑东新区。(下转第二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