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区园林化,让市民的生活、居住环境充满了诗情画意。 本报记者 陈 靖 摄 |
|
郑州落实科学发展观系列述评之七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今年郑州秋来早。截至8月底,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74亿元,占全年253亿目标的69%。
253亿,这个沉甸甸的数字隐含着什么概念?
“这个数字是2001年郑州市财政收入的4.6倍,占全省年财政收入的1/4强。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郑州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1年的第12位向前移至2006年的第6位。”财政局负责人告诉记者。
“财政增长后,一定要给郑州百姓创造实实在在的实惠,谋取实实在在的利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文超语重心长的话语,为各级政府“权为民所用”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
建立长效机制 推进充分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改善民生之本。没有全社会成员的充分就业,要建立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就无从谈起。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郑州市初步建立起一个就业再就业的绿色通道。
家住中原区的陈先生,由于企业改制而失业,加之爱人有病、孩子上大学,家境十分困难。棉纺路办事处腾出门面房,低价租给他并帮他申请了2万元小额贷款。陈先生9月中旬开了一家火锅店,他精心打理,火锅店生意红火,开业至今每天营业额都在600元以上。
陈先生就业的经历,仅仅是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就业再就业工作的一个缩影。
从2002年以来,我市通过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初步确立起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在这个长效机制中,包括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的就业再就业的“责任保障体系”,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四级劳动保障组织网络的“组织保障体系”,职业介绍、再就业培训机构等在内的“服务保障体系”。尤为关键的是,我市还建立“资金保障体系”,5年来,全市各级财政实际使用再就业资金32534万元。另外,由全市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四级劳动保障信息网络组成的“信息保障体系”,也为就业再就业提供了有力的信息保障……
在这样一个不断完善的长效机制下,自2002年以来,全市城镇实现就业再就业达56.1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2.2万人,持有“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再就业6.7万人。
加大资金投入 改善教育设施
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是百年大计。据统计,从2003年至今,全市仅教育累计投入就达88.8亿元,年均增长24.3%。
2004年,一个绝好的发展教育的机遇被郑州市牢牢抓住——2005年,第九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在郑州举办。机遇也带来压力。按要求,所有参赛者必须食宿在学校,且运动场馆必须24小时有热水、有空调,当时的郑州尚无一所学校达标。
时间紧,资金紧,时任副市长丁世显坐镇指挥、协调,我市克服困难,采取政府投入、财政贴息等办法,投入约6.8亿元,最终建成一高、七中、四十七中及十一中等4所学校新校区,并在校园内新建了4个具有水净化系统、加温功能的高标准游泳馆,在九中、五中、回中等校园内兴建了8个标准体育馆。2005年8月至9月,全国中运会在郑州成功举办,本届中运会有3500多名运动员参加,创下中运会历史上参赛人数之最,且运动成绩和水平明显高于往届。
一位香港运动员说:没有想到郑州有如此高水准的比赛场馆。以此次运动会为契机,郑州的基础教育设施有了质的飞跃,如今,这些比赛场馆正在让越来越多的师生受益。
教育基础设施的改善,还大大提升了新生入校率。以郑州一高为例,原来的老校址一年招新生仅有400名,扩建后,新老学校共可招新生1200名,是原来的3倍。
2003年至今,我市新建和在建的中小学校达到40余所,城市化带来的上学难问题得以大大缓解。为彻底解决发展教育涉及的土地、资金等问题,《郑州市城市中小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已征得市政府原则同意,市人大批准通过后,今后凡牵扯新建中小学的所有问题都将有法可依。
发展农村教育,是实现城乡经济共同腾飞的关键一环。为确保农村孩子一个都不辍学,从2004年开始,市政府完善机制,确保农村教育持续发展。比如:郑州市所辖县(市)区的农村教师工资实施县、区财政统发;在对城市低保家庭子女上学实施“两免一补”(免学费、免杂费、补住宿费)的同时,对农村贫困家庭的子女也一视同仁。今年春季,各级财政投入8200余万元,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全面实施“两免一补”。与此同时,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初步建立。
健全卫生体系 实施全民医保
医疗是民生之需。一个数字反映出近年来政府在此付出的努力:2003年以来,4年间为打造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卫生体系,郑州市财政累计投入22.2亿元。
22.2亿资金的投入,让我们初步打造出一张覆盖全社会成员看病就医的绿色网络:
首先我市建立起公务员医疗补助和离休干部医疗保障制度,出台了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办法;同时,城乡无单位的居民均纳入医保体系,通过市区两级财政交纳一部分、居民自己交纳一部分的方式,对全社会所有人员实施大病医保。
其中,从2005年开始,市财政每年拿出1个亿资金,为破产倒闭企业的职工实施大病统筹,开了全国之先河。
在解决农民看病问题上,郑州率先在全国实现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大力推进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市基层卫生院均配备救护车和各种医疗设备,加强基层卫生院基础建设,并筹建计划免疫和结核病防疫门诊,使农村卫生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市卫生局局长陈德宇介绍:在全市1736家医院中,实际开放床位21000张,千人拥有床位和卫生技术人员分别达到了4.5张床和5.04人,两项数据明显高于全省和国内平均水平。
为提高居民身体素质,从2005年开始,市财政3年间投资1400万元,在市内五区建设健身游园50个、小游园100多个。市民出门不到5分钟,就能够找到锻炼身体的好去处。
住房保障体系 让人人有房住
居住是民生之要。打造一个多层次住房体系,做到居者有其屋,是郑州市发展经济的目标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郑州市多数居民除了可在市场上购买到称心如意的住房外,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尤其得到政府的关注、关心。
今年9月份,参加郑州市经济适用房公开摇号,市民张兴买到“西湖春天”一套经济适用房,全家人终于圆了住房梦。
郑州市经济适用房建设管理中心书记张振明告诉记者,我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工作自1995年起步以来,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投资24.82亿元,共开发建设537.63万平方米,尤其是2004年以来,累计开工256.1万平方米,竣工165.34万平方米,销售16210套、165.34万平方米。目前,全市近5万户像张兴这样低收入的家庭已圆了住房梦。
经过全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市已初步建立了以廉租住房制度为重点、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政策体系。自2002年建立的我市廉租住房制度,目前共筹集廉租住房保障资金6000余万元,购房支出286.78万元,租金核减和发放租赁住房补贴共计600.37万元,累计有2461户低收入家庭纳入廉租住房保障范围。2004年以来,市区累计有1894户低收入家庭新纳入了廉租住房保障,共计核减租金和发放租赁住房补贴565.66万元。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