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1版:要闻
4  
PDF 版
5年后 郑州城区面积380平方公里
创造条件 全力支持大项目建设
让文化成为城市的血脉和魂魄
创新形式抓党建 打造中部经济最强区
市政协十一届二十次 常委会12日举行
发展是改善民生之本
推进跨越式发展 迎接十七大召开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发展是改善民生之本
——二七区推行“亲情拆迁”破解城市拆迁难题
中原网  日期: 2007-10-09  来源: 郑州日报  
  本报记者 安群英 通讯员 阚安生 王天朗

  今年是二七区发展颇不平静的一年,以城区的拆迁改造为突破口,拉开了二七区改善民生建设城区的发展大幕。三年后,二七区的17个城中村将成为记忆,而代表它们看世界的,将是一座座居住安全舒适的现代化住宅小区,是一个个业态先进的大型商贸物流中心。

  二七区的居民,从不曾像现在这样切身感受到发展的活力,也不曾像现在这样真切体会到,新城区建设正在把他们带向更加富裕和文明的新生活。发展,让他们美好的梦想越来越近;发展,让百姓的幸福日子看得见,摸得到。

  城区改造是改善民生的切入点

  今年,有两项政策为关注城区建设的人们熟知,那就是国家土地政策的紧缩和郑州市城中村改造政策的出台。借助政策“东风”,二七区的城区建设站在了城市发展的新起点上,居民生活也借助城中村的改造,向富裕和谐的都市文明迈进。

  “依托城区的改造带动辖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谋求辖区民生幸福。”区四大班子的决策果断坚决。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有关部门的具体指导帮助下,二七区果断启动了城中村改造工作。

  翻开二七区城区建设时间表,快速稳妥的步伐让人振奋。民主路地区开发、火车站西广场建设两项省级市级重点工程先后启动,京广路拓宽项目正在积极筹备。小李庄村、佛岗村整体拆迁进入尾声,菜王村、路砦村等9个自然村的拆迁改造有序推进。计划在3~5年内,二七区要让30万居民住上环境优美的现代化高楼大厦。

  举全区之力,创发展大业。为了实现改善民生这个目标,二七区进行了数年积累,提前两年将辖区公共单位、老房旧厂、民居村落进行调查摸底,辖区干部群众反复算了经济账:拆迁前城中村房租价格低,改造后不管是出租还是销售,都能获得高出现状数十倍的受益;拆迁前公共配套设施差,消防安全无保障,改造后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齐全、环境舒适。经过理性思考后的干部群众,也从拆迁动员之初的“要我拆”,变成积极主动的“我要拆”,自觉加入到谋求发展的行动中。

  二七区城区改造指挥部通过摸底计算,全区今年改造共需要搬迁群众5000多户,连同在辖区居住的外来人口共计约15万人左右,相当于一个中等县区的规模。在半年时间内同时启动城中村改造,拆迁规模之大、拆迁速度之快、社会效果之好令人称奇,被专家解读为城区建设的“二七现象”。

  有人说,今年的机遇给了二七,发展在二七,成就在二七。对此,区委书记史秉锐也有自己的解读。他说,机遇对谁都一样,关键是要有全局的战略的眼光,能从国家宏观政策调整中寻找到切入点,寻找发展机遇,变原来的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向内使劲,走出内涵式发展的路子,二七区的城区改造找到了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结合点,发展道路才会走得稳、走得好。

  创新机制 让群众吃了定心丸

  在民主路拆迁项目改造中,有一项拆迁政策吸引辖区居民认真研读:被保险人在协商搬迁阶段已经签订房屋补偿协议的,如果有拆迁评估的同类被拆迁房屋价格高于协商价格的,由投保人按照评估价格补足被保险人,投保人未按照有关承诺补足差价的,由保险人对差额部分进行赔偿……这项拆迁政策换个方式解释就是,政府用购买保险的方式,保障所有拆迁居民的平等合法权益。

  率先引入的“拆迁保险机制”、“信访预警机制”,打破了困扰居民多年的“早搬迁吃亏,后搬迁受益”心理怪圈,破解了一道拆迁难题。从宣传动员到全村居民搬家,佛岗村仅仅用了二十天时间;也同样是拆迁工作启动不到半个月时间,火车站西广场签约户达到七成以上,创造了“小李庄模式”、“佛岗速度”,创下了郑州市城区拆迁改造史上的一个个新纪录。

  “所有拆迁工作必须在依法拆迁的原则下操作,必须在阳光下公开透明地进行。”二七区区长石迎军给全区拆迁工作定下几项原则:积极稳妥的原则、依法拆迁的原则、有情安置的原则、依法操作的原则、有形与无形改造并重的原则。创新性的工作思路,精细化的工作方法,为城区的顺利拆迁打下坚实基础。

  昔日不被人看好的二七老城区,随着城区建设的拆迁改造变得炙手可热。二七区从过去“愁”开发商到现在“挑”开发商,区政府对开发商的筛选也近乎苛刻。开发商要分批将2亿元人民币注入监管账户,如果用国有土地进行抵押贷款,贷款金额的百分之五十必须转入监管账户,有效防范了市场风险。

  播撒亲民爱民阳光

  13个城中村几乎同时改造,涉及15万人口拆迁规模,这个动作放在哪里也不是让人轻易能“拿得起”的,而二七区的拆迁工作却基本上称得上又好又快,为何?

  记者在采访时,辖区干部群众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那就是根植于干部群众心中的强烈发展渴望,还有拆迁工作队播撒到每一位居民心中的爱民亲民的温暖阳光。

  (详细报道见第五、八版)

  创新思路 破除瓶颈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有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城区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虽然短时间内无法改变,但“条件”可以创造。

  二七区城区发展的自然优势不多,劣势明显。老城区占整个城区的三分之一,地少人多,民居隐患重重。一乡一镇处在市区西南的丘陵沟壑区,较大面积的平整土地在这里也成了稀缺资源。可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二七区近几年的发展成绩令人惊喜:十几个城中村又快又稳的快速改造,荒坡中崛起了“四高一强”的都市工业,各项指标运行良好,居民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群众是建设的最大功臣,但政府的组织和引导作用也十分关键。看到民众心中积蓄已久的发展渴望,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二七区政府快速启动了城中村改造,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和创新的工作方法,把各种力量凝聚在一起,成为强大的建设力量。在引进康师傅、大方桥梁等一批大个头工业企业时,万名干部群众填深沟削荒坡义务劳动,为厂区建设提供宝贵的土地资源,首次实行的“保姆式”全程代办服务,赢得了入驻企业的尊重,在择商引资中领先于同行。

  二七区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如果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劣势也能变成优势或胜势,瓶颈也能转变成为一个城区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改善民生的和谐生产力。

  编者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