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1版:要闻
4  
PDF 版
全面落实党报党刊发行目标任务
瞄准目标 做大做强
八项重点工程进展顺利
抓好党建 打造和谐登封
农产品市场年底全部纳入监测
通 知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打印】  
郑州落实科学发展观系列述评之九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
■本报记者 王家坤 陶玉亮
中原网  日期: 2007-10-11  来源: 郑州日报  
  (一)

  郑州已经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

  这个起点,既是向过去辉煌5年的告别,又是开创新局面的崭新开始;既标志着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也预示着更高水平的发展。新起点,新征程,新气象。

  回顾过去是为了少走弯路,总结经验是为了开辟未来。

  正视问题更能看清未来努力的方向,能使未来的路走得更加坚实。

  我们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反映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5年来我市坚持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提升改造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方针不动摇,全市三次产业结构逐渐向合理化方向发展,三次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2002年为5.246.148.7,2006年为3.853.243。这里面的问题是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偏低,2002年以来这个比重逐年下降,平均增速仅为13%,今年前9个月增长11.2%,不但慢于周边的济南、合肥、石家庄等城市,而且低于全省13.4%的平均水平。我们要在促进二产更好更快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三产的发展,巩固提高传统服务业,大力扶持、强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使三次产业的结构更合理更优化。

  我们要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应该看到,我市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小,高新技术产业少且规模小,2006年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只有2.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今年1~9月份占比为2.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同时,我市工业企业规模小,知名品牌也少,去年全省超百亿的企业有13家,其中超200亿的企业有6家,我市仅有两家超百亿,我市的中国知名品牌仅有10个,而福建晋江一个县级市就有18家。而且,我市的节能减排工作,还任重而道远。因此,优化工业结构对我市来说,任务艰巨,迫在眉睫。要着力培育大企业集团,它是支撑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脊梁。要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要高度重视企业的技术创新,随着人类向知识经济的迈进,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已成为企业取胜市场的决定性因素。节能减排工作一定要迈出更大的、更带实质性的步伐。

  我们要进一步加快城区经济的发展。城区作为一个地方的中心区域,其发展对周边具有拉动、辐射作用,但其作用的大小,关键取决于城区自身的实力。2006年我市城区经济增速是14.2%,低于县域经济17.6%的增速,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也由2004年的48.9%下降到2006年的44.6%,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中处在末位。很明显,城区经济已经成为我市发展的薄弱环节。要着力推进城区服务业及都市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等城区经济步伐,不断壮大城区经济,优化城区经济结构,提高城区经济的比重,增强城市的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坚定不移地向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商贸城市、全国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城市的总体目标迈进。

  我们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努力提高郑州经济的外向度。开放意识不强、经济外向低是我们经济发展的软肋,2003年到2006年累计实现外商直接投资仅为13.5亿美元,2006年进出口总额仅为24.7亿美元,入住的世界500强企业仅有16家。今年前三季度实际利用外资虽然增速达到80%以上,但由于起点低,规模依然偏小,不但低于武汉、南京等城市,与合肥、南昌等城市也有不小的差距,这与郑州总体发展水平很不相称。对外开放,事关全局,事关长远,要把对外开放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略,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上下联动,共同努力,开创我市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我们要进一步实施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加快东区建设,提升中心城区品位,打造亮点城区、精品街区。

  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使有限的财政资金更多地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倾斜,使老百姓共享发展的成果,沐浴在公共财政温暖的阳光下。

  我们要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环境也是生产力,人人都是投资环境。要按照以建设服务型政府和诚信郑州为目标,以“公务员高效廉洁、经营者诚信守法”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明确主攻点,找到着力点,突破关键点,全面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让来郑州的投资者进得来,留得住,有钱赚,能发展。

  我们要进一步发展壮大文化产业。5年来,贴有“郑州制造”的文化品牌,在全国创出了名头,创出了一片崭新的天空,要继续努力,让一花独放变成百花争艳,映入人们眼帘的都是满园春色。

  (二)

  看到差距,显示出了我们的冷静和沉着;正视问题,也显示出了我们的勇气和自信。

  我们也要运用理性的眼光总结我们的经验,经验是我们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巨大成绩的重要前提。

  历届省委、省政府领导都大力支持郑州的发展。

  原省委书记李克强对郑州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2003年6月来到郑州考察工作,强调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的重要作用,提出郑州应该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现代农业示范带,郑州占全省GDP要达到1/3~1/4,成为全省经济的核心增长极。2003年7月21日至22日,河南省中共七届五次全会通过《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努力建设大郑州,使其成为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发展的龙头”。郑东新区建设,更是在李克强同志的直接指导、亲切关怀下开工建设的,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也是他为东区制订的“进度表”。

  省委书记徐光春一向关心和支持郑州的发展,在来河南工作的第三天,就到郑州考察,提出了“中原崛起看郑州”。2004年1月16日,在参加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郑州代表团审议时,又提出了著名的“六个力”论断,希望郑州进一步增强发展力、辐射力、带动力、创造力、影响力和凝聚力。2005年7月13日,徐光春书记在参加郑州市上半年工作汇报会时,提出了更明确要求:郑州要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增强活力,进一步增强实力,关键要在四个度上下工夫:创新度、开放度、和谐度、透明度。去年10月23日下午,省委书记徐光春在参加省八次党代会郑州团讨论时,寄语郑州:要时刻牢记“带头”这两个字,在带头中思考,在带头中谋划,在带头中使劲,为实现中原崛起作出更大贡献。徐光春书记一系列讲话和要求,高屋建瓴,内容深刻,切合郑州实际,指明了郑州发展方向。

  省长李成玉对郑州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每年多次到郑州调研、考察,指导工作,解决具体问题,提出明确要求。李成玉同志还亲自担任省会规划建设委员会主任,并亲自主持郑州市城市发展规划,通过郑州市三年大变和两年上水平规划。省人大、省政协以及其他省直部门,对郑州的发展也是厚爱有加,支持多多。每当我们发展遇到困难时,省里都会及时给予帮助,每当我们发展取得成绩时,省里都会及时给予鼓励。省里的支持和鼓励、关心和爱护,让我们发展方向明确,让我们发展动力十足。

  狠抓工作落实,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巨大成绩的重要保证。

  正确思路确定之后,最关键的是要抓落实,出措施,拿办法,一步一个脚印,一个萝卜一个坑,脚踏实地干工作,心无旁骛抓落实。而一些反面的典型也告诉我们:一些工作为什么虎头蛇尾?原因不在于方向不明、思路不清,关键就是落实不力。

  抓落实,市领导带头抓落实。市委、市政府是一个真抓实干、高效务实的班子。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们曾经走进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文超同志办公室,已是午夜时分,书记仍在伏案工作,为郑州的未来发展谋划着、操持着。也是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们曾多次联系市里的领导采访,但领导们均不在办公室,不是在基层工作调研,便是开会办公。

  郑州市这几年推行了一种叫指挥部的工作机制,凡属大的工作项目,均由市委常委负责,然后组织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领导参加,连那些退下来的市级领导干部,也都分派到各个项目中去,去扮演一个指挥者、决策者的角色。市委的这种扑下身子抓工作的干劲,带动了全市各个市(县)区、各委局抓工作的积极性!而这种工作精神,更多的是带动全市人民一起抖擞精神,围绕目标,全力以赴地干,真心实意地干!

  抓落实,我们有过硬的措施和办法。市委、市政府每年都会结合工作重点,出台重要的配套措施,2003年,出台了“优化环境、对外开放”16条,2004年出台了“求真务实、加快发展”16条,2005年出台了“解放思想,开拓创新”16条,2006年起,我市开始实施跨越式发展三年计划,以280个项目尤其是20个重大项目为抓手,成立了以市委主要领导为指挥长的八个指挥部,全面协调指挥全市的跨越式发展工作。这些措施是实实在在的,而且各相关的部门对措施进行再分解、再落实,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巨大成绩的根本动力。

  徐光春书记说过,郑州市如果说目前还不如先进的地方、发达的地区,也就是思想解放不够、更新观念不够,还不够胆大。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文超反复强调:用思想的大解放赢得我市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我们高扬解放思想的大旗,向思想解放要发展,向更新观念要进步。我们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比重已经占到50%以上。把以税费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推向深入,强力推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审批项目大幅减少,机构精简高效。

  作为内陆城市、中部地区,开放特别重要,不开放,在一个封闭的状态内搞经济,是不能快速发展的。最近几年,我市商业发生的深刻变局,鲜明地见证了我市开放的隆隆脚步声。原先单纯的、单一的商业体制已经不复存在,国内商业巨子纷纷进驻,国外商业巨头屯兵郑州,一个多元的、灵活的商业格局已经形成,并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思想解放一小步,我们就会前进一大步。

  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谋利,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发展带来的成果,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巨大成绩的坚实基础。

  发展依靠群众,成果由群众共享,王文超同志一再强调:为民谋利是最大的政绩。

  从2003年开始,我们每年都要承诺为群众办“十件实事”,掷地有声,件件落实。

  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不断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十五”期间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49.6亿元,解决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的教育、就业、医疗等实际问题。我市现在社保资金占公共财政的六分之一以上,社保资金去年就超过了15亿元。

  从改善人居环境入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去年,我市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4.8%,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00天。

  邙山苍,黄河黄,吟咏古老商城的神韵;二七塔,碧沙岗,激荡民族解放的风雷。天地泱泱,山高水长,郑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3600年古城吐新蕊,郑州孕育新希望。

  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齐心协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描绘郑州更加美好的新篇章。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