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0版:健康周刊
3  4  
PDF 版
找到快乐和健康的平衡点
专家信箱
微创极速丰胸 仍为爱美者追求热点
天凉“秋冻”不宜盲目
孕前口服“斯利安”片 可预防神经管畸形
正确对待口吃
拥有一身“硬骨头”
健康维权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天凉“秋冻”不宜盲目

中原网  日期: 2007-10-18  来源: 郑州日报  
  本报记者 郑 磊

  “一场秋雨一场寒”,连续几场的阴雨让今年的郑州注定是个寒秋。然而记者近日在五一公园发现,有的中老年人仍然着单衣散步,不由得想起广为流传的一句谚语:“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这句话是否有科学依据呢?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中医学专家。

  客观看待“春捂秋冻”

  郑州市中医院呼吸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王树凡告诉记者,“春捂”是说春季气温刚转暖,不宜过早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而入,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秋冻”就是说秋季气温较低,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能力。季节刚开始转换时,气温尚不稳定,暑热尚未退尽,过多过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着风,很容易伤风感冒。

  王医师提醒,凡事都有个度,目前“秋冻”也得因人、因时、因病而宜,首先是确保自身健康的前提下,适当稍缓加厚衣,维持自身整体机制平衡,循序渐进地适应低温天气,减少秋冬病发病率。

  “秋冻”切忌盲目

  专家提醒,“秋冻”要因人而异,不可盲目。

  如有以下几种症状,一定要根据天气冷暖及时加衣:心血管疾病气温骤降可以导致血管痉挛,最终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心绞痛。据记者调查,每年10月份左右是郑州地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高峰期。

  脑血管疾病当气温、气流等气象变化剧烈时,容易引起血压升高,脑部缺血缺氧;加上空气干燥,人体内容易缺水,致使血液黏稠,导致脑血栓等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老年人对外界环境变化适应差,很容易发生中风。

  消化性溃疡多数溃疡病患者具有周期性发作的特点,秋季至次年早春,都是溃疡病的高发季节,这方面患者尤其要注意。

  骨关节病患者可能因气候异常、气温骤降而加重,气温降低可引起人体多部位血管收缩,局部血流减慢,滑膜反应增加,因此,寒冷、潮湿等会使骨关节病症加重。

  此外,入秋时节由于气候变化的关系,人们很容易患呼吸道疾病,尤其是免疫力较差的老年人和儿童。

  由于传统“春捂秋冻”的说法,许多人并不太重视入秋时的保暖。为此,专家建议,入秋时不宜盲目“秋冻”,应对秋季疾病给予充分重视。首先,秋季应随时注意天气变化,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这是预防秋季疾病的关键。其次,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虽然有“春捂秋冻”之说,但如果气温急剧下降还一味追求“秋冻”而不及时增衣保暖,不仅不能强身健体,还会适得其反,诱发各种疾病。

  “秋冻”大有讲究

  椐介绍,秋冻大有讲究,运用得当对身体有益,否则会适得其反。

  首先要因时而宜。初秋,暑热未消,还时不时地有几场“秋老虎”光临,虽然气温开始下降,却并不寒冷,这时是开始“秋冻”的最佳时期,最适合耐寒锻炼,尤其青壮年,穿衣要有所控制,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以免身热汗出,伤阴耗气。而在昼夜温差变化较大的晚秋,则切勿盲目受冻。晚秋常有强冷空气侵袭,以致气温骤降,此时若一味强求“秋冻”,不但对健康无益,还容易引发呼吸道和心血管等疾病。此时应随时增减衣服,以防感冒。

  其次要因个人的身体素质,个体的患病几率来综合考虑。

  专家建议,要了解“秋冻”的内涵,不应只局限于秋凉少穿点衣服,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自身锻炼,增强体质才是关键。无论何种活动,都应注意切勿大汗淋漓,当周身微热、尚未出汗时即可停止,预防秋季感冒。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