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7版:市县新闻
3  4  
PDF 版
田间听民声 感受新变化
农家女 巧手剪出美丽图画
革命老区南岭村走上致富路
体验魅力巩义 感知家乡巨变
实施“两个减负” 赢得群众好评
小信箱架起“连心桥”
推进社会保障 保护民工权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田间听民声 感受新变化
本报记者 王思俊 通讯员 朱星伟 唐红琴
中原网  日期: 2007-10-18  来源: 郑州日报  
  金秋时节,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恰逢盛会,记者昨日来到中牟县的田间地头、农家院、工厂学校,切身感受了和谐发展带来的深刻变化。

  敬老院里多温馨

  “党的政策英明果断,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郑开大道过俺村,这里的黄土变成了金;孤寡老人不招嫌,全都搬进敬老院;一个星期两改善,不想吃肉换鸡蛋;冬发棉衣夏发单,日子过得真舒坦。”走进中牟县大孟镇大孟村敬老院,就听到盲人张文庆手持竹板边打边唱的歌声,60岁的孟兆中拉着二胡进行伴奏。一曲结束,赢得阵阵喝彩。

  “别看张文庆没有文化,但他记忆力好,年轻时走村串乡说评书、唱大鼓词,自编自演,老人们听得真来劲儿!”张文庆膝下无儿无女,自从搬到敬老院经常自哼自唱,过得很舒服。据该镇民政所所长刘贵良介绍说,镇里投资35万多元进行了敬老院的基础设施改造,配备了沙发、彩电、DVD,对没有劳动能力、没有经济来源和没有法定赡养义务人的孤寡老人进行集中供养,现在有26位老人在这里生活,每月都有零花钱,生活温馨。到2008年,全镇“三无”老人基本实现集中供养,真正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田间地头话题多

  在白沙镇大雍村,40多年党龄的王小花说起十六大以来的农村变化,心情格外激动:“过去忙活一年,到头来手里还缺钱花。如今我们不出家门口就能上班,小日子过得很滋润。”这个村紧临郑东新区和郑开大道,随着郑汴产业带的规划建设,企业纷至沓来。不少村民都在家门口附近的工厂做工,每月工资性收入达到2000多元。

  “虽说农产品在流通领域实施绿色通道,我们还是希望政策放得越宽越好,更有利于流通,促进农民增收。”农民经纪人陈小五主要做大蒜生意,前些年跟着父亲和哥哥打拼,如今自己搞单干,每年销往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大蒜在1000吨以上,年收益20多万元。在中牟有1.6万名像陈小五这样新型农民经纪人,他们围绕农业生产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带领68万农民从“小生产”快步走向“大市场”,年推销农产品80多万吨,营销额16亿元,助农增收4亿多元。

  惠民政策暖人心

  城关镇东关村党委副书记鲁卫群说,上学种地不掏钱,党的政策暖人心,在改革开放之初,该村集体收入不上万元,现在突破了200多万元,特别是十六大以来的各项政策,在实践中被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所接受。

  在城关中学,施工人员正加班加点地赶进度,政府投资369万多元加大学校基础设施改造。学校党支部书记梁二喜感慨地说:“国家近年来加大了教育投入,学杂费和书本费全免,还提高了教师的工资,解决了后顾之忧。”他算了一笔账:初中学生每人每年每学期减免学杂费115元、书费110元、作业本费15元,该学校共有学生2300人,一年下来就免除费用110多万元。从这些数字上可以看出,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梁二喜表示,作为教师感到肩上担子沉甸甸的,只有努力工作,多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才能真正回报党和政府的厚爱。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