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2版:中原商情
3  4  
PDF 版
佳节又重阳 商家若平常
一按移动“12580” 便民信息帮您查
北京实创高调开业震撼入市
三款超值商务手机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中原网  日期: 2007-10-19  来源: 郑州日报  
  绳纹古陶鬲

  陶鬲,是古人烧汤煮饭的一种炊具,其貌不扬,三条乳房状空足,能够让它稳稳站立。陶鬲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消失在春秋战国时期。最初的陶鬲通体打磨,表皮光滑,到了中后期,身上才出现绳纹,像老者的皮肤,沟沟坎坎。一般来说,腿长裆深的陶鬲可以直接支在地上,便于填柴引火。后来灶台作用显现,陶鬲的腿的功能逐渐淡化,遂成为锅釜。更有有心人,将其升格为鼎,敬之庙堂,至尊至上,成为权力的象征。

  没有专门作为冥器的陶鬲。古人讲究视死如生,很多随葬品都由模型替代,只有陶鬲取之于现实生活,以实用器的面目出现。尽管它只是普通的炊具,却关乎民生,生不带来,死要带去。由此可见人们对陶鬲的重视。

  由于胎体疏松,年代久远,流传到今天的陶鬲少有完整者。人们漫步于博物馆,所见到的陶鬲也是“体无完肤”,修修补补,满是沧桑。粗绳纹具有增加受热面积的功效。绳纹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装饰中广为流行,它是在制作陶器时将绳索缠附在拍子上而拍打出来的。陶鬲上的粗绳纹也具有增加受热面积的功效,实用与装饰并存。

  好古之人,特别是文人雅士,鲜有不爱陶鬲者。究其原因,不外有二:一是曾经实用,与当时人们的生活关系直接,可寄怀吊古。二是体态端庄,不偏不倚,合乎传统审美习惯。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