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几个5年间生活发生了很多变化的人,他们是普通百姓,但是他们的经历和故事却清晰地折射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对党的十七大报告最好的解读。
(一)
报告:“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故事:记者两次采访过王文章老人。第一次是在2005年春天,这位干过40多年矿工的79岁老人,当时站在自己家的附近,看到住了几十年的“棚户”被推掉,新的小区即将开工建设,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掉下了眼泪。王文章原来住的地方是抚顺市东洲区有名的莫地沟棚户区。那时那里没有诊所,没有商店,靠捡柴禾生火做饭。他的房子是用黄泥砖砌的工棚,只有20多平方米,冬天四处透风,夏天一下雨满屋都是水,墙一碰直掉渣。2005年,辽宁省筹集下拨30亿元资金,启动了824万平方米、涉及近百万居民的棚户区改造工程。
记者第二次见到王文章老人是在2005年冬天,老人已经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老人兴奋地指着周围说:“有商店,有绿地,一切都变了样,这次我只要了一个30多平方米的房子。一是就老两口,用不着那么大房子,还有就是听说这次盖新房,政府专门替老百姓拿了很多钱,我要的房子面积小点,就会给政府省点钱。”
电话连线王文章:“15日一大早,我就到社区的会议室等着看十七大开幕式,十七大报告写了那么多关心咱老百姓的事。一定要替咱莫地沟老百姓捎个口信,就说咱永远拥护共产党。”
(二)
报告:“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故事:辽宁凤城市大梨树村党委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毛丰美是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每年到北京开会都会成为记者追逐的对象。2005年记者曾亲眼看到,毛丰美一天接受了8次记者采访;2007年,他又作为辽宁代表团的基层代表到人民大会堂接受国内外媒体的集中采访。
毛丰美在人代会上“火”,是因为他每年都要带一些反映农民问题的建议到会上,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每一次带来好的建议他总不会落空回家。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毛丰美告诉记者:“去年人代会后不长时间,中央有关部门就派人到俺们这里,就我反映的农民贷款利息高的问题搞调研。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提出了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的措施。”
电话连线毛丰美:如果可能,我还要反映农民的呼声。我相信党中央对咱们农民的事十分关心。
(三)
报告:“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
故事:陈平是记者采访过的一位下岗后再就业的工人。在鞍山市华育学校的食堂,记者看到了为学生准备餐具的陈平。
当时33岁的陈平在2002年和丈夫先后下岗了。此后,陈平一直忙着找工作,屡屡碰壁。辽宁省委省政府在当年提出要在年内实现115万人实名制就业,并出台特殊政策确保全省“零就业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或再就业。在鞍山市50万户城镇居民中,有5006个“零就业家庭”。鞍山市当年专门成立了专项推进工作组,建立责任体系,安排400万元“兜底”资金,用于解决“零就业家庭”中特殊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补贴和保险补贴。在这种情况下,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为陈平找到这份令她十分满意的工作。
陈平对记者说:“我上班后发工资的第一天,就给我7岁的儿子买了一个牛肉棒。那是他的一个梦想,看着孩子三口两口将牛肉棒吞下,我的眼泪都掉下来了。”
电话连线陈平:“我现在不仅工作稳定,而且工资还涨了,我的丈夫也在外面打工,一家人生活幸福,没有党和政府的关心,就没有我现在的生活!”
(新华社北京10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