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6版:郑风
3  
PDF 版
蒸馒头
乡村
旅游与造神
《中国刀剑》
仁里村
情感的传递与交流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蒸馒头
谷 禾
中原网  日期: 2007-10-24  来源: 郑州日报  
  真正的春节是从蒸过年馒头开始的。

  腊八粥的甜香还在嗓子眼里打旋儿,各家的主妇已经迫不及待地扒开了闷藏得最密实的粮囤,脑袋拼命地伸进去,绷紧的屁股蹶得老高,把还带着盛夏阳光味道的麦子用木瓢挖出来,倒进院子里盛满清水的瓦缸,一遍遍淘洗干净,摊开在被单上晒到八成干,再用干净的布袋装起来,送到村头闲了半个冬天的磨房里。望着纷扬的雪花粉从磨面机的出口不停地喷涌出来,女人仿佛已经望见了一屉屉香喷喷的馒头,一身的劳累早飞去了九霄云外。

  祭灶的香烛点燃了,零星的爆竹噼噼啪啪在耳畔喧响着,女人端出了用麸皮自制的满盆儿酵母,倒入釉光能照出人影的枣红色大瓦盆,喜滋滋地加入足量的温水和面粉,开始用目光支使男人。因为她知道,能不能蒸出村里最出眼的馒头,接下来就依仗男人的身手了。水是一样的温,面是一样的白,各家馒头的味道和色泽却大不相同,面要和到足够筋拽,才能为蒸出上好的馒头做好铺垫,这就要耗费足够的力气,任你是五大三粗的壮汉,全部的面和下来,把不住也要累得腰酸背痛。

  蒸馒头的时辰大都选在孩子入睡之后,因为没有孩子的掺和,大人们可以干得更专注。灶膛里架起了最搁火的劈柴,红彤彤的火苗儿舔着铁锅,吱吱地叫着,火光兴奋地从灶门里蹿出来,映红了男人棱角分明的脸膛。男人身后一字排开的瓦盆的釉沿似乎也要燃烧起来了。

  女人当仁不让地坐在了案板前,腰里系紧的水裙让她原本略显臃肿的腰身重现出昔日的线条来,正往灶膛里添柴的男人禁不住多看了几眼。女人真是心细,瞬间就感到了男人目光的热辣,妩媚而娇嗔地白了男人一眼。男人赶紧低了头。

  蒸过年馒头炊具自然也比平日隆重不少。簇新的竹箅,用稻草或麦秸纳成的锅盖也是簇新的,中间高高耸起,严丝合缝地罩在锅上,仿佛一个热气蒸腾的古堡,古堡里自然是女人的心血之作了。

  女人把发到成色的面团从瓦盆里拽出来,堆倒在面前的案板上,伏下腰身,摊开,揉合到一起,再摊开,再揉合到一起。几次反复之后,大面团渐渐被揉成了长长的一条儿。放好了,女人揸开虎口,把长条儿摘成一个个小面团,再把小面团捂到手掌下,反复揉搓。这一道工序最能显示女人的手艺和水平。手不能捂得过紧,也不能过于用力,否则难以成型,更谈不到圆润;也不能捂得过松,用力太小,太松太小,蒸出的馒头会寡淡无味。

  馒头花样还真是不少。个儿小一点的俗称“小馍”,是全家人过年的主食。“大馍”里边要包进去几颗大枣,顶端还要粘上一个用面和枣子做成的枣花儿,主要用做探望长辈的礼物。“枣山”是最为壮观的,女人们要在蒲扇大的面皮上用面团和菜刀做出鱼米稻谷等逼真的图形来,再疏朗有致地嵌上些精选的枣子,好在除夕之夜祭祀天地,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包进各种荤素馅儿的自然是孩子最爱的包子了。等锅里的水烧到吱吱响,女人就掀开锅,把做好的馒头放到竹箅上,馒头之间自然要留出足够的距离,好让馒头自然膨胀。女人小心地把锅盖严实了。灶膛里噼啪的火焰欢呼雀跃起来,约摸两支烟的工夫后,一锅雪白、香喷喷的馒头就轰然出屉了。

  如果有精力特别旺的孩子支撑到这时,他会禁不住第一个把手向那些馒头伸出去,做父母的小声地呵斥孩子不懂规矩,眼睛里流淌着绵绵的怜爱,一边却把热腾腾的馒头递了过去。

  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曾因为偷吃邻居送的馒头招致母亲一顿好打,也享受过外婆把过年馒头晒干了,一直等我到麦收前去做客才舍得重新做了的美味。现在,蒸过年馒头的场景渐渐成了美好的乡村记忆。妻子习惯了从馒头店里买馒头回来,那馒头的味道却越来越寡淡,也让我愈加怀念老家的过年馒头了。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