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左丽慧
对于获得本届鲁迅文学奖的邵丽,许多读者并不陌生。这位省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先后出版的散文集《纸裙子》、中短篇小说集《腾空的屋子》、长篇小说《我的生活质量》在读者心中有着自己的位置。昨日,记者连线在绍兴参加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的邵丽,听得出她在电话那端难以抑制的兴奋。
揭示渴望尊严的人性内涵
本届邵丽获奖作品《明惠的圣诞》的获奖评语是:“用具有控制力的语言叙述乡村女孩在城市中间的故事,以道德批判的深度揭示渴望尊严的人性内涵。”小说主要写一个农村女孩进城的故事。明惠高考落榜后进城打工,在肉体上出卖了自己后,却遇到了一个她心里颇有感觉的男人。最后,她自杀了。
对这篇获奖作品邵丽表示,小说中主人公的进城,既有行为上的,也有心理上的。她想表达的是人们在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中人们的失落和失重感。“我们突然找不到自己,与周遭的环境格格不入。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是一个必须经历阵痛的过程。”邵丽说,明惠的“死”具有象征意义,在传统向现代的蜕变过程中,有很多东西、很多人都要“死去”,这是生活的真实。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没有比听到自己获鲁迅文学奖这样的消息更能让人振奋的。但我还是觉得很意外,也很惶恐。我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竟获得如此殊荣。”谈到获奖感受,邵丽告诉记者,在获奖之际,她想对那些始终扶持自己前行的老师、关心支持自己的读者,还有亲人和朋友表示谢意,“是他们的善意支撑,使我自走上这条路开始,再也没有后顾和后悔过!”
与“生活”这一主题较劲
说起自己的文学观念,邵丽表示:“我觉得文学的神圣在于,它始终使我们的精神挣脱沉重的肉体,以独立和自由的姿态,存活在另一个可以抵达永恒的世界里。不管作家遭受多大的磨难,始终追求的是光明和对人以及人类内心的观照。作家对人以及人性的挖掘,使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现实里。”邵丽说,从这个意义上看,是作家创造了生活,至少是丰富了生活。
“一百个作家在一百个个体体验里,会有一百种感受。我更倾向于在苦难里发现美好,在荆棘里发现花朵,在阴霾里学会看到阳光。”邵丽说,“也许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但乐观至少不是一种罪过。人生的过程是一个灵与肉痛苦挣扎的过程,如果通过文学这个媒体,使我们互相之间变得更加宽容、关爱、和谐,可能这比任何奖项都更加富有意义。”随即邵丽又补充:“因而我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文学奖项奖励的都不是技巧或者技术,而是作家的人文关怀和对于真善美的追求。”
继《王跃进的生活质量》获得“当代文学奖”后,《我的生活质量》又轰动中国文坛,邵丽似乎跟“生活”这样的主题较上了劲,目前她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我的生命质量》也将完稿,已有多家出版社希望得到出版权。但“花落谁家”,邵丽说出版的问题等完稿后再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