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3版:文娱新闻
3  4  
PDF 版
我省戏剧家送戏下乡
用镜头“雕刻”嵩山
亚洲小姐竞选总决赛决出前三名
“大地飞歌”:历时9年仍悠扬
阮志斌作品研讨会举行
文化与商业结合的传奇
河南省易学研究学会成立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用镜头“雕刻”嵩山
——访嵩山历史建筑群申遗特邀专家郑泰森
中原网  日期: 2007-10-30  来源: 郑州日报  
  郑泰森是嵩山峻极峰的常客。
  本报记者 左丽慧

  因为热爱嵩山、热爱嵩山文化,他近10年来默默地用镜头记录着嵩山的风光与神韵,拍摄了30000余张与嵩山有关的图片和时长100多个小时的音像资料,成为令登封本地人都竖起拇指夸赞的“嵩山通”。更幸运的是,从他拍摄的资料中精选出的100幅图片、15分钟电视短片已作为嵩山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料,通过国家文物局的审查、递交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他就是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嵩山申遗特邀专家郑泰森。

  十年磨出“嵩山通”

  说起“嵩山”和当下正在紧张进行的申遗工作,郑泰森就像一个慈爱的父亲说起乖巧的孩子,语调立即充满了柔情。

  “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了解中原文化,而要了解中原文化必须了解嵩山文化。”郑泰森说,嵩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汇集之地,儒、释、道等文化在这里都有集中反映,从东汉到民国时期的历史文化遗存保存得相当完整,这些是嵩山申遗成功的最大优势。

  对河南历史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郑泰森出生于1952年,“摄龄”就有30多岁,而他与嵩山结缘,始于1999年。“那年我编著了一本旅游书叫《走进河南》,开始认识到嵩山中岳庙、嵩岳寺等历史建筑的精妙与智慧;2001年年底至2004年8月,我又任总编导拍摄了10集文化系列片《嵩山》,浸泡在嵩山的历史和文化中,更惊叹它的伟大。”郑泰森告诉记者,如今的嵩山已是他心中无法割舍的牵挂,一段时间不上山,就觉得生活中缺少了什么。

  今年8月,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最新安排,嵩山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时间提前,原计划于2008年8月完成的申遗文本编制、英文文本翻译、幻灯片和电视宣传片制作等一系列工作,必须提前到2007年9月完成。“原计划一年的工作量现在要压缩在一个多月内完成,工作难度可想而知。”郑泰森告诉记者,在这种情况下,自己近10年的研究,积累的大量图片、电视短片恰好为嵩山申遗做了前期准备,根据联合国对申遗历史建筑的要求进行一定的补拍,就能完成幻灯片及电视短片的制作。郑泰森的经历,真可谓“嵩山不负有心人”。

  踏破铁鞋为嵩山

  “嵩山美景,在雨、雾、霜、雪时最能体现。”经过30多年对摄影的研究,郑泰森对“最美的嵩山”有着自己的心得:在雨雾霜雪等恶劣的天气时登嵩山、拍嵩山,才能抓住嵩山的神韵。

  为了抓到嵩山最美的景象,郑泰森和助手几乎每个周末都上嵩山,而无功而返十有八九。“因为嵩山气候变迁及周围环境的影响,一个月里适合拍摄嵩山的时间只有一两天,拍摄嵩山,第一就要研究嵩山的气候。”郑泰森告诉记者,前两年有次下大雪时,他正在嵩山拍摄雪景,“当时山上零下20多度,数码相机、摄像机都冻得无法工作,只能用全机械手动照相机拍照,厚厚的羽绒服穿在身上像纸片一样薄,风吹在脸上像针扎似的痛……”在这样的冰天雪地里,郑泰森拍下了如同仙境般的嵩山雪景;更多的时候,郑泰森在陡峭的山路上,拍下了嵩山的云海、雨雾、月夜……他用镜头雕刻出嵩山的绝世容颜,并把它带出河南、带到世界。

  不顾饥饿严寒,伴随着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郑泰森在嵩山“出没”了近10年,山上的守林人、卖矿泉水的早已跟他熟识。数年来,郑泰森收获了3万余张图片、100多个小时的电视短片,为嵩山申遗准备工作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