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民正在晒香 |
| 村民家中制香 |
|
核心提示
尉氏县有一个叫香王的村庄,全村3/4的户制作香,制作历史300多年,解决了2000多人的就业问题,家家户户都有几万元的存款,也因此制香村子叫香王。制香的技术现在也大大提高,由过去手工制作发展为机械化制作,品种也多样化,全村每年制香5000多吨。
制香 全村300户人家参与
在尉氏县和许昌交界处有一个村庄叫香王村,正值收秋时节,乡间公路两旁处处晒着玉米,汽车行走十分不便,记者几经周折才找到这个偏僻的村庄。还没有走进村庄,就看到道路两旁的树干上挂着广告牌,其上内容都是该村农民自家生产的香的种类、联系电话、联系人等。
走进村子,一股股香气扑鼻而来,只见家家户户门口摆放着一个个香箩,上面晾晒着紫红色的、土黄色的、红色的香,香味随着秋风在村子里弥漫。走进几家农户,每家都有一台技术含量并不高的制香机器,村子里没有一个闲人,想找一个人帮助找找村支书都很困难,他们都说自己很忙。好不容易找到村支书家,他老婆也正在包装香,说客户马上就来拿货,而村支书去乡里了。
据一位村民讲,37岁的张铁定过去是全村最孬的孩子,上到小学就不上了。最近几年他开始正干,被选为村长,他与几个村民合伙投资30多万元开办了全村规模最大的股份制制香厂,有9台机器,用工30多人。记者找到了在自己香厂忙活的张铁定,他说:“过去,村民生产香是偷偷摸摸地在夜里干。改革开放后的1982年,村里有10家开始公开生产香,看到这10家赚钱,1990年至1991年,全村家家户户先后都开始生产香,这总比跑到外地打工强!”
据张铁定介绍说,香王村一共有400户人家,制作香的有300户,1800口人有1000口人从事香的生产,香成了全村主要经济来源。除了老板,打工者一天可收入20多元。除了本村的人员外,他们村还吸纳了邻村1000多名妇女就业,这些外村妇女的收入与本村人差不多。
由于全村都制作香,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有人专门制作生产设备,有人专门经营香料,有人专门从外地采购榆树皮。
烧香 中外历史源远流长
烧香是我国的一个民俗,汉民族烧香,少数民族绝大多数也烧香,而且做什么都要烧香:对祖宗要烧,对天地神佛各路仙家要烧,对动物要烧,对山川树木石头要烧;在庙里烧,在厕所也烧;过节要烧,平常也要烧;作为一种生活情调要烧,所谓对月焚香,对花焚香,对美人焚香,雅而韵,妙不可言;作为一种门第身份,所谓沉水熏陆,宴客斗香,以显豪奢;虔敬时要烧,有焚香弹琴,有焚香读书;肃杀时也要烧,辟邪祛妖,去秽除腥;有事要烧,无事也要烧,烧香本身就是事儿,而且还会上瘾,称为“香癖”,就仿佛现代人抽烟饮茶一样。
有人考证说,烧香的历史起源早于西周。有人认为在中国正统文化中,祖先祭祀并不烧香,烧香是十足的外来习俗,早在西晋末年,当胡人进驻中原时亦把印度的烧香习俗带入中原,烧香最初目的是驱鬼,并非是祭拜。
世界上好多民族和国家也烧香。香的英语为incense,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八卷第543页)中有如下内容:古埃及人从阿拉伯和索马里沿海地区引进香料树,把香当作宗教仪式中的重要用品。巴比伦人在祈祷和占卜时往往焚香。以色列人在被掳往巴比伦(公元前586年~前538年)以前引进了香,后来,一些祭坛专供奉香之用。印度教特别是湿婆派在正式礼拜和家常礼拜中都要焚香;佛教在节日礼拜、成年礼拜以及日常礼拜中都焚香。日本神道教也焚香。从公元前8世纪希腊人就焚烧木头和树脂,以供奉神明和祛除恶魔。罗马人先是焚烧香木,后来引进了香,焚香在公祭和私祭上以及崇奉皇帝时越来越显得重要。
最早烧的香是柴、玉帛、牲体、香蒿、粟稷等。有需要,就有生产,慢慢中国出现了手工制作香的人,至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制作香者,制作香的祖师爷是谁,没有看到相关资料。
手艺 代代相承300多年
村长张铁定介绍说,他们村很久以前叫肖毛村,是200多年前才改为香王这个名字的。在香王村中间有一个小庙叫黄龙祖师庙,里面供奉着一个叫黄龙的人,阴历七月初三是黄龙的生日。每年这一天,村民们要举办3天隆重的庙会祭拜教会他们制作香手艺的祖师爷,周围村庄人都来赶会,好不热闹。
据香王村人祖祖辈辈的传说,祖师爷黄龙是山西洪洞县人,在300多年前的清朝,因饥荒要饭来到肖毛村安家落户,靠制作香为生。在手艺传男不传女的旧社会,他除了自己制作香,还把自己掌握的手工制作香的技术毫不保留地教给邻居,让他们也靠这门手艺挣钱养家糊口,慢慢带动了全村人制作香,全村人都十分感激他。他死后,没有留下后代,村民就在村中建庙供奉他,当时只是一个小庙,改革开放初期村民集资将庙又重盖,但比一个报亭大不了多少。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个小庙前的香炉里香灰很厚。
村里81岁的老人张守科说:“解放前,周围村庄饿死很多人,因为我们村有做香的手艺,饿死人很少。”他们姊妹5个,七八岁开始做香,然后用独轮车推百把斤或挑几十斤到西华、太康、淮阳、扶沟等地方去卖,卖了钱买红薯干吃。也有人拿粮食换香,1斤香可以换14斤绿豆。换回粮食,看到不会做香人家饿得不行,就将粮食和他们分享,不至于饿死人。“那时候,我们都是手工做,冬天手冻得裂口流血。现在都机械化了,比我们那时候好到天上去了!”
“文革”时“破四旧”,烧香、制香都是封建迷信,如果发现是要挨批斗的。但为了吃饱饭,村里仍然有人偷偷摸摸在半夜做香,一个晚上制作二三十斤,来买的人也是偷偷摸摸在夜晚来买,那时来买的人最远的是安徽的。改革开放后,大家才大张旗鼓地制作,并且这块蛋糕越做越大。
制作 并不很复杂的工艺
不少人都烧过香,但香的原料是什么?怎样制作的?知道者恐怕寥寥无几。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制作香的原料是木粉、榆树皮粉、黏粉、胶粉、香精和色素。以前没有机械化时,他们制作香是像和面一样手工将这些原料加水和成香泥,然后用擀面杖擀,再像切面条一样切成一根一根。
如今,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他们用搅拌机将原料搅拌成香泥,然后装入铁桶里放在机器上,像做红薯面条一样挤压出来缠绕在木棍上,再人工按照长短不同的规格切成一根根香。将这些湿漉漉的香放在香箩上晾晒、压顺、包装,就可以出厂了。
香属于无公害产品,清香宜人,可清新空气。“过去香都是佛教、道教用来祭拜的,现在你们城市人把香的使用范围扩大了,在一些高档饭店的厕所里都烧香,目的是清除难闻的味道。有些讲究的人家,也经常在自己家里烧香,目的是驱赶蚊蝇,净化空气。”张铁定说。鉴别香的质量好坏一是香味,二是焚烧后的香灰是否直立。虽然他们生产历史有300多年,但他们承认他们制作的香的质量不是很好,就没有印度生产的香味好。
他们村有能人潜心研究,在香里加入他们称为“显字灵”的化学原料,当香燃烧完时,立着的香灰上能出现“恭喜发财”、“心想事成”、“万事如意”、“四季平安”的字样,满足了人们心理的要求,销路特好,覆盖安徽、河南、陕西、山东,“少林寺使用的香也是我们生产的,都是客户上门,不需要出去跑销售。”张铁定说。
利小 但家家户户存款不少
全村几乎家家户户有自己的商标,但没有一个注册的商标。接受新生事物快的张铁定购买了电脑,请人制作了网页,把自己的产品上了网,与客户谈生意也是通过QQ。但这也给他增添了一些麻烦,有电视台经常给他打电话,让他出费参加一些节目。正在采访时,又有电视台打电话,他一看说:“这个电视台已经多次打电话了,我们的利润不大,产品又不积压,谁去做广告啊!”
小小的香能赚多少钱呀?平常不注意核算利润的张铁定拿出计算器算了算说:“我自己制作的长香,一把价格是8角,最短的一把是两角五,利润也就是10%的样子。”
他们村现在可制作100多个香的品种,囊括了市场所有销售品种,如果客户有特殊需要,也可按照客户要求生产,像新郑拜祖大典上那长粗的香他们也制作。全村每年制作5000多吨香,年产值600多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2500元。
和张铁定合伙的股东张继革悄悄告诉记者说:“我们村靠香都致富了,家家户户都有存款,五六万元以上的存款户很多。村里不让随便盖房子,如果让盖,全村家家户户早都是楼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