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6版:郑风
3  
PDF 版
今夜无人入眠
谁是敌人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今解
营养是最好的医生
第一工人新村的变迁
《谁杀死了秦帝国?》
“吕端大事不糊涂”
非正常情报来源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商都钟鼓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今解
徐德瑞
中原网  日期: 2007-11-01  来源: 郑州日报  
  俗语“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领导者在使用人才上的一条基本原则。但此语出自何处或何人之口,我一直未弄清楚。近日翻阅《中国名言辞典》(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在“论政·任人”一节中,收录有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陈亮(1143~1194)在《论开诚之道》一文中说的一句话:“疑则勿用、用则勿疑”。似与我们常说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意思完全一致,可否看着是这句话的最早出处。陈亮说的非常明确,认为可疑的人就不要任用,既然任用了就不要怀疑。意谓对于人才要充分信任,大胆放手地使用。

  从理论上讲,这样做是对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就不那么好处理了。比如说“疑人不用”这一条来说吧,对某某人,或某一类人不信任,怀疑其有问题,常常带有较大的主观片面性,有时与事实并不全然相符。改革开放之前相当长一段时间,组织人事部门对于有海外关系和出身不好的人,一向是不信任的,常被划为“疑人”入了“另册”。因而这些人入团、入党、升学、参军、就业、提拔,要比一般“红五类”困难得多,有的甚至连恋爱婚姻也受到阻拦。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这些入“另册”的人中,真正思想反动,里通外国,投敌叛逃的又有几个呢?绝大多数人不都是爱国守法的吗?当年对这些“疑人”另眼相看,不信任、不愿使用、不敢使用,不仅使这些人长期背黑锅、思想受压抑,发挥不了应有的聪明才智,而且对国家的四化建设和科技进步,也是莫大的损失。痛定思痛,看来凭“疑人不用”这一条来对待人才是很不合适的,最起码是不全面的。依愚之见,对“疑人”亦可使用,并在使用中进行监督考察,看其是真的有问题,真是坏人,还是好人被误解,领导者犯了“疑心生暗鬼”的错误。如是前者,我们再处置“疑人”,不仅众人口服心服,而且其本人也有口难辩;如果是后者,我们使用的原本就是好人、人才,这岂不于国家、于社会、于其本人都有好处吗,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对于“用人不疑”这一条,笔者也有不同的看法,主张用人当存疑。当然,这里所说的“疑”,不是猜疑、疑忌,而是疑虑、疑问。有道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是十分优秀的人才,也会有其缺点、短处和不足,也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三国演义》“失街亭”一节中,写马谡主动要求率兵前往街亭以迎司马懿进犯,并立下“军令状”。但诸葛亮对此人心存疑虑,很不放心。因为马谡虽饱读兵书,熟谙战法,以往也出过一些好点子,当为蜀国人才。但此人的毛病是纸上谈兵多,不善于运用于实际,常常“致用则误”。于是又派处事谨慎的大将王平前去相助。马谡到街亭后,果然不顾当地地形,既不按临行前诸葛亮的安排,又不听王平的劝告,将大部队驻扎在山上,而等魏军杀来时,马谡竟一筹莫展,很快全军覆没,最终酿成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悲剧。街亭的失守,说明诸葛亮使用马谡有不当之处,但他事先已经有所意料,心存疑虑,放心不下,因而采取了立“军令状”(增强责任感)和派王平协助及对布阵作出安排三条措施,但马谡一意孤行,我行我素,终使街亭失守。足见用人存疑是何等的重要。

  综上所言,笔者主张对传统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之用人原则改一改,充实新的内容,做到用人当存疑,提前打预防针,帮助其克服缺点和不足之处;疑人也可使用,在使用中监督观察和考核,避免冤枉好人,埋没人才。这些都是当今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所不可或缺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