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4版:郑风
3  
PDF 版
大白菜
传染
连 载
数点梅花天地心
禅宗少林
《从优秀到卓越——清华和北大精英成长纪实》
11
平凡人的奋斗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随笔
大白菜
张文明
中原网  日期: 2007-11-04  来源: 郑州日报  
  大白菜,谁都吃过。到了冬天,尤其在物质匮乏的年月,北方的人们年年都要冬储的。然而,这普普通通的大白菜,却是穷人的救命菜、家常菜。在北方农田,遍地皆种,司空见惯。民间有谚:“头伏萝卜二伏芥,三伏里头种白菜。”只要播下种子,它会很快地发芽、生长,要不了几天,长成可下面条的小白菜。秋后长势旺,农民将舒展的菜叶收拢、卷起、绑扎、压好,白菜就会从里到外包起叶子,长成卷心的、瓷实的大白菜。收割下来,剥去外面的青叶,一层层白生生、洁白无瑕、温润如羊脂玉般的嫩叶,娇翠欲滴,逗人喜爱。难怪艺术家们描摹、捕捉其妩媚的风姿,将它那绰约的风貌,画在绢帛、宣纸或镂刻在玉石上,永葆其芳容。台湾故宫博物院珍藏的“白菜蝈蝈”,就是世间罕有的旷世珍宝!

  我爱大白菜,肇始于童年。那时,我刚刚记事儿,大概有三四岁吧,跟着姥姥生活。一年冬天,雪下很大,外出做生意的父亲没按时寄回钱,家里断炊,饿得我俩眼发花,肠子咕噜。没法子,姥姥领我踩泥踏雪,走了三里路,到天黑赶到大姨家去找吃的,哪知大姨家黑灯瞎火,不见人影,推门进屋,方知他们也出外了。无奈,姥姥进厨房,摸了半天,找到火镰火石,点上油灯,只见案板上空空荡荡,馍筐歪在一旁,面缸溜光。搜遍旮旯,也没找到个红薯头,真真是场光地净,空空如也!姥姥“唉”叹一声,从窗外台上,拿起仅有的一棵白菜,打火做饭。说是做饭,其实是白水熬菜。那棵白菜,其实只有南瓜大,剥去外面枯叶,也不过小蒜臼大小。姥姥三把两把撕碎,扔进锅里,舀瓢水添上,烧火煮熟。除此之外,没盐可掌。吃起来淡歪歪、寡落落的。好在充饥,肚子不再“抗议”,觉也睡得稳了。虽说那顿饭不是什么美味,可在我脑海里,比山珍还好,较海味更鲜,至今记忆犹新。后来,听了有关朱元璋的“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 我有同感。

  迨至上世纪60年代,正值三年自然灾害。粮棉油定量不说,连蔬菜也定人定量,人人饿得浮肿!我呢,偏偏饭量大,吃不饱,没什么东西用来充饥。多亏住在小城,每至冬天,都要外运大白菜。在铁路专用线,大白菜几乎天天要装火车。那些赶送白菜的汽马车、架子车、驴车……一辆挨一辆。白菜车的两边,每每掉下一层厚厚的烂菜叶子,有的巴掌大,有的踩成泥。我们就拣一些较干净的嫩叶或发白的白菜帮,拿回家洗洗,炒炒,掌点辣椒、盐,当菜。就这样,艰难的岁月,靠煮白菜帮子熬了过去。

  说实在的,平常我们并不欠大白菜,也不多吃白菜,而是想方设法,将大白菜做得有滋有味。譬如,生调个白菜心,炒个醋熘白菜帮,来个海米炒白菜,白菜炖豆腐,或者爆炒个酸辣白菜,炖个白菜、粉条、肉末掺和一块的“和菜”……当然,有时还用来包饺子。不论咋吃,都要淋麻油,放作料,千方百计,把白菜做得津津有味。

  如今,大鱼大肉吃多了,连山珍海味都不觉新鲜,我反而又对大白菜感了兴趣。尤其是发胖之后,总想吃点大白菜去去腻,爽爽口,减减肥。因而,我对大白菜又倍加青睐!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