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菜刀,因在刀上砸有“赵”字,又称“赵”字菜刀。他具有镗薄、刃利,顺手耐用的特点,是新中国成立前后郑州久负盛名的传统产品。
赵家菜刀,是郑州迎河街(现今解放路)铁匠赵大魁首创。相传民国初年,赵大魁从商丘来郑赶码头,在迎河街上开设一铁匠铺。作些零星铁器活,继续生计。赵从小就跟着爹干些零活,到成年时,凡是铁匠活的熔、铸、锻、打、磨各项手艺样样都会,制作妇女绣花用小剪子,小孩玩的小刀等日用刀具很在行。在卖这些小器件时,发现经常有人问,有没有菜刀,赵大魁从中悟出,菜刀是家庭日常生活中必备之用具,开始试制家用菜刀、铁勺、铁铲等产品,生意慢慢活跃,日产菜刀三至五把,每天都能销完。赵大魁看好市场前景,增设烘炉,把生产重点转向菜刀。日产量增至十把左右。之后,门面扩至三间,开始招用学徒,手把手教徒弟,对徒弟学艺,工艺上要求精工细锻,多打一锤不行,少打一锤也不行,锤轻锤重全凭熟练的手法,让徒弟们积累操作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赵大魁带领徒弟们首先琢磨生产出经久耐用的家用菜刀。这种菜刀的特点是:前轻后重、背厚、镗薄、钢匀、锋利,不卷刀刃,磨时软,用时硬,刀把光滑,每天二三十把上市,供不应求,声誉很高。
上世纪二十年代,郑州市面上饮食业中的饭庄、饭馆纷纷兴起,赵大魁看准商机,请教多家厨师、刀工需要,又创新出一种适合厨师、刀工用的菜刀。这种刀,前重后轻,前钢宽,后钢窄,特别锋利,省力耐用,不卷刀刃。受到厨师们的欢迎和肯定。从此,赵家菜刀进入旺销时期,产量不断增加,产品行销郑州市县和外省市。曾有“小泉剪子赵家刀”之说。
1946年,赵大魁去世后,大儿子赵铁汉继承了赵家菜刀的传统技术,带有多名徒弟,使其技术得以传播,产量亦大为增加。1954年赵铁汉参加了郑州市黑白铁社。1958年并入郑州农机厂,现在改行不复存在。但赵家菜刀还留在老郑州人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