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的岁末,本报的新闻热线电话格外多,干活拿不到工资,是他们反映最集中的问题。
每接听一个电话,阅读一条线索,心情也随之沉重。听着电话,我仿佛看到了一双双充满着渴望的眼睛,而一个个的热线电话,包含着他们对媒体的信任。
帮助农民工维权,帮助农民工讨要工资。经过和同行的热烈讨论,《让农民工拿着工资回家过年》的新闻策划就这样出炉了。
还记得第一次帮农民工要工资的情形。那是个星期五的上午,我和市劳动监察大队的执法人员来到了陇海中路的一家建筑工地,已经有60多位农民工在寒风中排队等候,不少人手中拿着本,或者是小纸条,当我从他们身边走过时,能感觉到聚焦在自己身上的一道道渴盼的目光。
“是你们投诉吗?”“工资,发工资了。”我扬起手中的采访本,冲着他们调侃打趣。心中不想让气氛太冷清,不想让我们的距离太远。几次打趣果然有效,不一会儿,就有农民工争着向我介绍情况,什么时间干的什么活、应该拿多少工资等,根据他们提供的账单,建筑单位欠他们的工资款应为十万多元。
“要对政府有信心,要有理有据地依法讨要工资。”我一边劝说农民工,自己也在一边犯嘀咕,“十几万元能当场要回来吗?”随后,劳动监察执法人员开始工作:一遍又一遍地督促项目开发商、建筑商到现场解决问题。过了中午12点半,还不见有关负责人的影子,自己站在工地上又饿又冷,真想找个地方吃一顿暖和暖和,可又担心开发商来了我们不在场。就这样我们坚持着,大约中午一点多,开发商来了,又经过几个小时的协商,当天下午5点,农民工已经开始排队领工资。
至今还忘不了寒风中排起的长队,忘不了拿到工资后农民工的笑脸。那一刻,我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感觉到被社会需要的价值,感受到一份为民服务的责任。
《让农民工拿着工资回家过年》的策划活动开展了40多天,我走工地进宿舍,也奔波在采访的路途中,如果说收获,除了为农民工要回几十万元的工资,发了20多篇新闻稿件,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采访活动,把党和政府对农民工的关心送到农民工身边,把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播撒到了农民工的心田。
时光如梭,我们的建筑行业也越来越规范,农民工的工资权利越来越有保障,农民工集中讨要工资的现象也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为历史的记忆。但作为一名记者,关注民生、参与生活的责任却一刻也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