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中秋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黄金周景区“爆棚”、呼吁推行弹性休假、增设传统节日为假日……近年来,关于长假制度的一些议论与建议不绝于耳。国家法定节假日如何调整才更科学合理?
记者近日从权威部门获悉,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各界意见,已要求相关部门对国家法定节假日的调整进行调研论证,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有望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黄金周不堪重负,调整势在必行
1999年,国家对原有的法定节假日安排进行了调整,将“五一”“十一”放假天数由原来的1天和2天增加到3天,并通过调整前后周末休息时间,形成了春节、“五一”“十一”三个连休7天的长假。
1999年“十一”,当第一个黄金周试探着走来,人们想象不出会在7天内有2800万人次“全国大巡游”。而今年“十一”黄金周,中国接待旅游者1.46亿人次。
从第一个黄金周实现旅游收入141亿元,到今年“十一”黄金周达到642亿元,我国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然而,在经历20多个黄金周后,人们也不断审视着它的疲态:交通“超负荷”、景区“超负荷”、服务“超负荷”,庞大的人口旅游基数,让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等著名景区的接待量不断超过最大或最佳接待容量……
在天津一家制衣企业上班的马强,这两年的黄金周期间都选择了留守。他说:“这7天不论哪个景点都人满为患,交通堵、食宿难,分明是遭罪,我是真怕了。”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假日制度改革课题组负责人蔡继明教授认为,黄金周设立的初衷是着眼于假日经济做文章,通过长假促进消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但如今黄金周的含金量正在打折扣。
增设法定假日,重视中国传统
在北京某杂志社工作的刘兴说,一个韩国留学生曾问过他这样一个问题:你们中国有中秋吗?刘兴告诉对方当然有,可对方满脸疑惑地问,那你们这天为何不放假呢?因为这天在韩国是要放假的。
与刘兴的感受一样,多年以来,这一天中国人大多是一如既往工作学习,“人在曹营心在汉”绝非个别现象。
“端午、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没有列入法定节假日,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朱维芳说,这些传统节日蕴涵丰富的人文精神:亲情、团聚以及文化的传承。
近年来,一些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呼吁要重视我国现行法定节假日安排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缺乏传统文化特色的问题,呼吁将传统节日变为法定假日,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广泛听取意见,公众参与决策
为调整好国家法定节假日制度,国家有关部门一年多来组织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包括开展专题调研,召开多次座谈会,不断听取和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及有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较为广泛地进行了民意调查。
网友们对法定节假日的调整也有着特别的关注。十七大期间,携程旅行网公布了对2200位年收入6万元以上游客的调查,数据显示,63.7%的人希望调整黄金周,但建议取消全部黄金周的人只有14.3%;而中青报社会调查中心和新浪网不久前进行的一次联合调查显示,“58.2%的公众希望既有长假也有短假”。
针对有人担心黄金周一旦调整,休息时间将会减少的议论,蔡继明教授表示:“从我了解的情况看,国家法定节假日有可能增加而不太可能减少。设计一个合理的、完善的假日制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既有长假,又有短假,人们可以自由选择旅游时间、地点和方式,这应当是当前假日制度改革的一个方向。正向社会征求意见的职工带薪休假规定,将与调整后的假日制度一起,保障人们更加人性化地安排家庭及个人生活。”
据新华社北京11月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