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用油约20~25克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
消化道溃疡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
①胃酸和胃液一般高于正常人;
②胃黏膜对抗胃酸和胃液的作用减弱;
③消化道溃疡病人与无溃疡病人相比,有高度的精神紧张和高度的焦虑心情。
三个因素单有一项时不会发生溃疡病,第三个因素也很重要,但往往被人忽视。
胃溃疡与慢性胃炎相关
正常的胃黏膜不会发生溃疡,胃溃疡一般发生在慢性胃炎经久不愈时。有人认为当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时,引起胃排空延缓或胆汁反流入胃,造成胃酸分泌增多。胃液中盐酸超过一定酸碱度(pH<4)时,胃黏膜的蛋白质受到胃蛋白酶的水解,就会形成溃疡。
胃溃疡多发生于小弯和幽门部,后壁较前壁常见,且溃疡发生的部位不同,出现的症状也不一。
胃窦部溃疡者多伴有高酸与幽门功能失调,患者有明显胃痛、反酸、烧心等感觉。因胃排空慢时就会出现胀满、食欲减退等症状。
反复发作的十二指肠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是指胃酸和胃蛋白酶接触的十二指肠黏膜发生的溃疡,常出现在幽门的数厘米范围内,约有90%发生在球部,它是一种慢性和反复发作的疾病。
发病原因主要由于迷走神经功能亢进,胃泌素与壁细胞增多,出现胃酸分泌增高,导致形成十二指肠溃疡。
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疼痛的规律截然不同。
胃溃疡出现的规律:“进食、舒适、痛、舒适”,就是进餐后约0.5~1.5小时,病人感到很舒适。接着上腹部疼痛发作,直到胃完全排空后,又觉舒适。
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规律:“进食、舒适、痛”,一餐后有1.5~4小时不痛,然后发生上腹痛,直到下次进餐后才缓解。这些疼痛是溃疡病的一般规律,有小部分病人无上腹部疼痛病史,在大出血和急性穿孔时才确诊。
饮食治疗是关键
溃疡病是一种慢性病,在病因学上讲精神因素是一个重要因素,合理的营养不仅可改善全身状况,而且对大脑皮层功能的恢复亦有良好的效果。因此,溃疡病在综合治疗中,饮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的部位和症状有所不同,但饮食治疗的原则相同,其最终的目的是促进溃疡愈合和防止溃疡的复发。凡无并发症的溃疡病,可采取下列饮食治疗原则:
食物须易消化,有适宜的能量和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它们能帮助修复受损伤的组织和促进溃疡面的愈合作用。
避免食用能发生化学性和物理性刺激过强的食物,如促进胃酸分泌的浓缩肉汁、肉汤、浓茶、浓咖啡、烈性酒、粗粮、韭菜、芹菜、豆芽及过甜、过咸、过酸、过辣的食物。
脂肪能抑制胃酸的分泌,急性溃疡病的初期,可用牛乳治疗,逐渐过渡到增加浓米汤、豆浆、蛋羹及发酵的主食。食谱因人而异,有些人食用某些食物后感到舒适,但对这些食物有过敏反应的人则不应采用。
烹调方法宜以蒸、煮、炖、烩为主。熏炸、腌、拌的食物不易消化,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增加胃肠负担。
饱食会使胃窦膨胀,引起胃酸分泌。进食应定时定量、少量多餐,可减少胃的负担,又可使胃中常有适量的食物以中和胃酸,减少对溃疡面的不良刺激。吃饭时要细嚼慢咽,保持思想松弛。当溃疡病人出现并发症时,饮食应随病情而变更。
消化性溃疡的食物选择
可用食物:米汤、藕粉、蛋羹、菜汁、果汁;易消化的动物性食物:瘦猪肉、鱼肉、猪肝等;新鲜少渣的蔬菜:冬瓜、茄子、土豆;水果泥等。
禁用食物:
含粗硬纤维多的食物:如玉米、高粱米、小米、杂豆类及硬果类食物;
多纤维或易产气蔬菜类:芹菜、韭菜、生萝卜、芥蓝、竹笋、洋葱等。
刺激性调味品:如辣椒、芥末、花椒、咖喱粉、大蒜等;
容易刺激胃液分泌的食物:如浓肉汤、咖啡、浓茶、巧克力、汽水等;
油炸食物;
过烫过冷的食物;
各类酒精类制品不用。